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同步练...

更新时间:2024-07-22 浏览次数: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简答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熙凤)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只见:黄花满地,白柳横坡。____。石中清流滴滴 , 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 , 疏林如画。____;____。____;____。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于是凤姐儿方移步前来。将转过来了一重山坡儿,见两三个婆子慌慌张张的走来,见凤姐儿,笑道:“我们奶奶见二奶奶不来,急的了不得,叫奴才们又来请奶奶来了。”凤姐儿说:“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

    1. (1) 文中5处横线处应填入语句如下,其正确排序应该是(   )

      ①暖日常喧,又添蛩语    ②西风乍紧,犹听莺啼    ③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

      ④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   ⑤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

      A . ③④①②⑤ B . ④③②①⑤ C . ⑤③④②① D . ⑤②①④③
    2. (2)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滴滴、翩翩、慌慌张张”,请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3. (3) 语言文字运用I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使用了“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如同患上了“眼癌”似的。

      ②你们奶奶就是这样急脚鬼似的。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②姐姐来行更好。”众人都知④所行之令必得②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①便拉了②过来。王夫人笑道:“既在令内,没有站着的理。”回头命小丫头子:“端一张椅子,放在你二位奶奶的席上。”②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②未开口,③便下了席,摆手道:“别这样捉弄人家,我家去了。”众人都笑道:“这却使不得。”②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也笑着,果然拉入席中。③只叫饶了我罢!②道:“再多言的罚一壶。”③方住了声。②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④起,顺领说下去,至③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或曰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②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④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②道:“当中是个‘五与六’。”④道:“六桥梅花香彻骨。”②道:“剩得一张‘六与幺’。”④道:“一轮红日出云霄。”②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④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说:“极妙。”④饮了一杯。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有删改)

    1. (1) 根据上文对“牙牌令”玩法的介绍,请运用《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中的诗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选自四库全书《宣和牌谱》

      例:“右边人牌俩个‘四’”——“弟走从军阿姨死。”

      ①“中间‘四二’真好看。”——“。”

      ①“凑成‘落花红满地’。”——“。”

    2. (2) 选段标序号的空缺处是红楼梦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下列最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 ①凤姐;②鸳鸯;③刘姥姥;④贾母。 B . 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宝玉。 C . ①晴雯;②袭人;③刘姥姥;④宝玉。 D . ①黛玉;②宝钗;③湘云;④探春。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马克思赞扬希腊神话时说,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因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确实,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从西方演到东方,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阿Q已从东方步入西方,《三国演义》在国外引起轰动,林黛玉已从古代“活”到现代,文学典型总是这样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是一个模糊性概念,这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它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首先,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的丰富与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多彩的性格既有聪慧过人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有诗意充盈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孤独自傲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然而,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社会的和时代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救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心灵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她的性格的悲剧美,其性格中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其实,林黛玉性格和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正是典型塑造艺术追求的一种合乎规律的表现。18世纪以前,典型的塑造一般还是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单色调的,而到了19世纪,随着西方现实主义达到高潮,人物性格的描写也由简单到复杂,像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那样,使人物性格从心灵到行动都得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展现。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描写,展现了女人——这一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意蕴的丰美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黑格尔说:“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可知的,而是“要靠艺术家浸沉到外在和内在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因此,所谓“灵魂的深度”,应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

    因此,文学典型就是这样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人物的形象,其性格的丰富性和灵魂的深度,使得这种和人类自身一样的生命形式、更具有艺术魅力。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材料二: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文艺繁荣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

    文艺史反复证明,典型人物必须以艺术的、审美的方式深刻体察和把握人物及其具体现实环境,否则就会“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炎,这是典型人物常塑常新的根由所在。典型人物表现美,不应仅是内容或题材意义上的,也应是形式或文体意义上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呼唤艺术家自觉以新的文体完成新典型的塑造。塑造新时代典型的过程,是体现时代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实现新表达的过程。

    当前,民族英雄、革命英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越来越受到尊敬和推崇,他们不仅体现时代精神高度和民族文化风骨,而且标示了社会潮流的进步方向。英雄楷模转化为典型人物,能更牢固地镌刻在民族乃至人类的精神史册上。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切实担负起典型塑造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以典型的高度标识创作的提升,文艺发展才能真正匹配时代的高度。

    (摘编自胡一峰《塑造典型人物,为时代传神写照》)

    材料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稍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 “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贯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 “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 “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 “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 “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1.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典型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但高于一般文学形象,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读者艺术享受。 B . 要想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多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就有必要对人物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 C . 文学典型的灵魂深度与作家的灵魂深度是一样的,从典型人物的灵魂里能折射出作家人格的真诚。 D . 英雄楷模具有重要的精神特质,受到大众尊敬和推崇,将他们转化为典型人物有利于传递时代精神。
    2.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典型因其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并且富于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应有之义。 B . 材料一认为林黛玉敢于向封建礼教的规范反抗的叛逆行为,增添了其命运的悲剧色彩,更显出其生命的张力。 C . 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果偏重类型化,性格单一化,就不能符合典型人物的特点,也不会具有艺术魅力。 D . 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人物,时代精神自然可以通过典型人物艺术地、审美地传达出来,也就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式传达。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自私、虚伪,但对鲁侍萍的怀念却又有着执着、真挚的一面。 B . 列夫·托尔斯泰指出:“所有的人,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亦好亦坏。” C . 《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面对鲨鱼的轮番攻击不屈不挠,展现出人类的自信和勇气。 D . 《庄子·杂篇·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4. (4) 学校《红楼梦》文学社团举办红楼人物品读会,请你根据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形象艺术魅力的理解。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节选)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即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意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材料二: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节选)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退入侧室更衣,方备省亲车驾出园。至贾母正室,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之。贾妃垂泪,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但说不出,只是呜咽对泣而已。邢夫人、李纨、王熙凤、迎春、探春、惜春等,俱在旁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邢夫人忙上来劝解。贾母等让贾妃归坐,又逐次一一见过,又不免哭泣一番。然后东西两府执事人等在外厅行礼。其媳妇丫鬟行礼毕。贾妃叹道:“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王夫人启道:“现有外亲薛王氏及宝钗黛玉在外候旨。外眷无职,不敢擅入。”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行参等事。元妃又向其父说道:“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芥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赐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华,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上眷顾隆恩也。”贾妃亦嘱以“国事宜勤,暇时保养,切勿记念”。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可寓目者,请即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道:“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元妃因问:“宝玉因何不见?”贾母乃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引进来。小太监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命他近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1. (1) 下列对两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写王熙凤出场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丰满了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收到了巧妙的艺术效果。 B . 材料一中王熙凤对黛玉这个初来贾府的“远客”嘘寒问暖,表面看蕴含着她对黛玉关爱之情,实质上是对贾母的逢迎和讨好。 C . 材料二写到的元妃省亲是全书中贾府兴盛得势的重要表现,在这炙手可热的权势之下,却是暗流涌动的败落。 D . 材料二中“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以及贾母启道“无职外男,不敢擅入”等细节,体现了此次省亲礼节繁琐,等级森严。
    2. (2) 王熙凤具有高超的说话艺术,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3. (3)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凉人生令人叹息。材料中林黛玉“进贾府”与贾元春“回贾府”之间有何不同的悲剧意义呢?
三、名著阅读
  • 5. 名著导读
    1. (1) 下面是某校举办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文字记录。请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主持人:《红楼梦》这部恢弘伟大的巨著,它那的情节,伏脉千里的结构,玩味不尽的谜题暗语,美不胜收的语言,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又往往令我们,不知该如何下手。

      品味经典,要从最基本之处入手,不可。今天,我们举办“《红楼梦》知识竞赛”这个活动,旨在督促大家熟悉文本,脚踏实地,做一个真真正正的“红楼梦中人”!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竞赛环节。

      题目如下,请选手们完成。

      第四十回中,有位姑娘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这位姑娘是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宝钗说:“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薛宝钗评价为“呆子”。

      第五十二回中,贾母赐宝玉孔雀裘,宝玉穿着却不留神被烧了指顶大一块,差人送至织补匠修补却无人会补, 忍着病痛替宝玉补裘。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或人名。

    2. (2) 怡红院是贾宝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下列对联适合置于怡红院中的一项是(   )
      A .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B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 .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D .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3. (3)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梦》中长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是王熙凤,该人最擅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B . 《红楼梦》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精明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 . 《红楼梦》中表明贾府“排场费用,又不肯讲究省俭”的主要情节是“可卿丧仪”和“元春省亲”两件事。 D .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之手。
  • 6. 综合下列信息,写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姓名。
    1. (1) 人物特点: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2. (2) 人物特点:举止娴雅,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
  • 7. 根据材料描述,下列横线处对应《红楼梦》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在小说《红楼梦》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一位姑娘感慨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她是 ① 。有一位姑娘的屋子,王熙凤特地叮嘱“断乎抄检不得”,她是 ② 。在宝玉的怡红院,有位姑娘“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双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她是 ③ 

    A . 贾迎春  林黛玉  晴雯 B . 贾探春  薛宝钗  晴雯 C . 贾惜春  薛宝钗  袭人 D . 林黛玉  贾探春  袭人
  • 8. 《红楼梦》经典情节“刘姥姥进大观园”现在已经成为常见的歇后语,但是这一歇后语的“后衬”(点明内涵的语词)并没有固化。请你搜索记忆,展开联想,写出一个后衬,结合相关情节,分析其内涵(可参考示例)

    示例: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如把象牙镶金的筷子说成“这个叉把子”,惊讶于“一两银子(一个鸽子蛋掉在地上),也没有听见响声儿就没了”,感慨于大观园里吃一次螃蟹的银子,估量是“够庄稼人过一年了”,这种少见多怪既表现她的见识浅陋,也通过这位乡村老妪的感慨和体验,揭露社会的贫富悬殊的不公平和贵族阶层不劳而获、挥金如土的罪恶。

    《红楼梦》专项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 9.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先后用过许多书名,如《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B .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判词讲的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 C . 湘云和袭人都是宝玉房里的丫头,性格却迥然不同。湘云虽“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敢怒敢为,不怕得罪主子;袭人却温顺驯服,一切仰承主子之意。 D . 大观园是为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的,但元妃省亲只有一天时间,事后元妃表示可让“几个能诗会赋的姐妹”入住,于是大观园成了宝玉和众姐妹生活的场所。 E . 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对林黛玉十分疼爱,但在事关家族命运的贾宝玉娶什么人为妻的问题上,她对林黛玉毫不怜惜,表现了她对林黛玉感情的虚伪。
  • 10. 下列判词,说的是《红楼梦》中的哪些人物。

    A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B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11. 《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请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判词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
  • 1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咏白海棠

    〔清代〕曹雪芹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容”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五行中秋色属白,“秋”既点明花开的季节,又指花容素淡美好,吻合“浅淡”二字。 B . “攒”,簇聚。“七节攒成”说花在枝头层层而生,形容海棠枝节繁茂;“雪满盆”,以“雪”借代花,也写出海棠花开繁盛之意。 C . “独倚画栏”,独自斜倚画栏像是默默思念。这里把海棠喻为独守空闺的女子,“独”字写出其孤苦。 D . “清砧”,清冷捣衣声。古时常秋夜捣衣,女子为远行人作寒衣,故砧声多用于怀念远人;“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2. (2) 曹雪芹擅用隐语,《红楼梦》中诗作多半“寄兴寓情”,往往让诗词与小说中人物相关,此诗是红楼梦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结社之前,贾宝玉所作,试分析颔联中影射的人物分别是“金陵十二钗”中的哪两位,并说明原因。
  • 1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临江仙”是词牌名。最初的“词”是指配合乐曲演唱的歌词,不同的词牌在字数、句数、平仄上都有不同的规定。 B . 上片“白玉堂前春解舞”着力描写了柳絮在白玉堂前随风飘扬飞舞的情状,“东风卷得均匀”却流露出不得不委身于东风的无奈。 C . “任他随聚随分”形象地写出了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事态度。 D . 本词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全词托物言志,句句咏物,处处有“我”,物性我形,水乳交融。
    2. (2) 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无名氏《柳絮》 B .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唐 薛涛《柳絮》 C .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宋 韩琦《柳絮》 D . 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宋 朱淑真《柳絮》
    3. (3) 在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中,这首词被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其创作意图时说过:“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有不同于他人的立意。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词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