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与电影都具备的叙事功能,使差异迥然的两种艺术形式存在交汇点,在借助叙事手段构建虚拟空间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这一点上,获得了空前的一致性。“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一直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有史以来人们就一直聚集在篝火旁或者市井处相互听讲故事。”正是在人类无法遏制的对故事的渴望中,古老的文学给年轻的电影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元素:叙事的形式。在“讲故事”这个层面上,文学与电影的交汇是非常明显的,叙事成为它们共同的目标。随着电影的快速成长,叙事功能也进一步完善,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方式、叙事时空上呈现差异性与一致性的复杂交互。

    在叙事方式和修辞上,文学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叙事手段来描摹客观世界、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电影的叙事手段与文学的叙事手段类似,比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等叙述方式,在电影中被称为回忆、再现、闪回、前闪、插入。但是电影担负叙事功能的主要方式还是蒙太奇技法,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叙事功能,这是电影独特的反映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蒙太奇技法的使用,使电影的叙事在时空表现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夸张、象征、对比、通感等,不同的蒙太奇手法组合使用也可以达到文学这些修辞手法类似的效果,但是因为叙事手段的不同,差异也很明显。如明喻,文学可以自由地将两种毫无关系的意象黏合在一起形成明喻,但是电影无能为力。比如小说《围城》中描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吃西餐:“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外,面包、牛肉、红酒无一不酸。”这段绝妙的比喻无法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其中蕴含的幽默感也无法用影像来表达。在电影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特别谨慎,因为“这种真切性和运动性导致了在作用于观者时媒介体具有自足和完备的特征,从而能紧紧吸引住观者的注意力,使观者整个审美认知过程中的心理指向获得确切的方向性,使观者对电影的表现对象和影像、音像呈现的一致性要求显得特别强烈”。任何与整体叙事无关的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像本身的完整性。

    在叙事时空上,文学与电影也存在差异。文学叙事是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这决定了小说多以时间为线索来建构故事情节。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以时间为流程读完文字的过程,在脑海里将文字转化成形象更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而电影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可以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空间形象感是他们的首要感觉,而时间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蒙太奇技法的运用也是将空间场景进行切换,时间在银幕上呈现破碎感。电影是“现在进行时”,看见的即正在发生的;而文学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游刃有余。在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上,文学的历时性特征能够给创作主体提供充足的时间展开叙述,读者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反复阅读和体会。而电影的时长限制及转瞬即逝的特性决定了蒙太奇的剪辑必须简洁严密,故事的展开要线索明确、情节紧凑,人物的形象塑造要更符合逻辑。

    文学与电影叙事时空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其实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只是在各自的向度上走得更远,这意味着文学在空间和电影在时间上的处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文学表现时间形态的自由度并不意味着它塑造空间化视觉形象的无所作为,文学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绘刻画来激发阅读者的记忆,间接重现客观世界。尤其在一些擅长以文字营造视觉效果的作家手中,文字往往能达到可感的视觉性,比如莫言笔下那生机盎然的高粱地,犹如影像一样真实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电影对时间的表达通过闪回镜头、镜头的长短、画面的节奏、特写等手段与蒙太奇技法的有机结合,完善了叙事的时间性,将现实、回忆、想象有机融合到一起,消解了电影叙事中过去、现在、未来的泾渭分明。

    (选自朱怡淼《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

    材料二:

    文学性和电影性的论争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对中国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在中国的改编实践中,一向是两种传统,一是“忠实说”,一是“创造说”。“忠实说”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严格、准确地转换原作的文学性,把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结构等平行移植到电影中去,以此实现电影的文学性;“创造说”就是允许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符合电影特性的改动,对文学原本中的人物、情节实现第二次创造,丰富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使电影摹本更具直观性,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电影性,使语言状态中的文学性转换为画面和声音状态中的电影性。“忠实说”与“创造说”都可以指向文学性和电影性,但谁更能接近电影的本质,只有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才可以得出结论。

    (选自刘明银《改编:从文学到影像的审美转换》)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人类而言,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文学和电影虽然出现时间相距甚远,但是都表现出对叙事的追求。 B . 文学作品常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反映现实世界,在电影中也可以通过蒙太奇手法的组合达到文学修辞相似的效果。 C . 电影叙事更具有共时性特征,通过在电影中单个画面同现多个物体形象这一方式,观众可以体会到空间形象感和时间的破碎感。 D . 在“创作说”理念下,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能够使语言状态中的文学性转化为电影性,而不是对原作的“平行移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相对文学而言,电影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但是电影的叙事功能已然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 B . 材料一中举了小说《围城》中的例子,说明电影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要特别谨慎,任何修辞手法的加入,都会破坏影响本身的完整性。 C . 电影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对故事进行叙述,创作主体展开叙述的时间并不充裕,这对蒙太奇的剪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D . 通过镜头处理、画面把握、特写手段、蒙太奇技法等,电影叙事中的时间性能够得到完善,而文字也可以通过精准而生动的描写来抵达可感的视觉性。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导演张艺谋却选择使用时间顺序,并反复呈现某些意境悠远的景物镜头来展现时间的流逝。 B .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一环境描写,难以在电影中通过画面进行呈现。 C . 电影《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痴人》,原小说可读性较差,冯小刚对其进行艺术处理,将原本无聊混混在一起侃大山处理成一种小市民的油滑与幽默,使之成为贺岁片的经典之作。 D . 《繁花》在其30集的剧集中以非线性叙事方式讲述故事,运用光影变化来营造空间,并大量使用蒙太奇技法、表现时间。
    4. (4) 请结合材料一 , 谈谈文学与电影在叙事时空方面的差异。
    5. (5) 在当下,有众多文学作品被搬上了大荧幕,既有对经典作品的不断翻拍,也有对流行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的初次视觉化尝试,你认为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水(节选)

    乔木

    春末夏初的平原和山里的风貌颇有差异,田野里只有油菜是明艳的金黄,除此之外就都是绿,明绿,暗绿,明暗相间绿。再往福田庄的方向远望,村子里除了绿就是紫,泡桐花是大团的浅紫,苦楝花则是细碎的淡紫,“楝花开,吃碾馔”,正应了这景。

    进门先磕头。餐桌后面紧挨着墙放的条几上摆着一排遗像:奶奶,爷爷,父亲。爷爷的照片最不清晰,看着也最年轻。这使得他像是父亲的儿子,这三张照片像是祖孙三代。我家没设牌位,弟弟家也没设。奶奶和父亲在时老宅里设有,现在是叔叔家。哪怕仅仅是因为这个,我就能原谅叔叔所有的过分。

    案几旁放着一个小小的棉垫子,我拉过来,跪下去,磕头。叔叔在旁边念叨,爹,娘,哥,萍回来啦。我泪眼模糊,借口去卫生间洗手,顺便擦泪。若是纸写的牌位也罢了,我不能看见他们的照片。若这些照片是在相册里也罢了,我不能看见他们被供在牌位这里。每次看见,泪水都会小小地崩溃。

    这和在墓地的感觉迥然有异。在墓地,尽管明知道他们的遗骸就在墓里,可看不见他们的脸。墓地只有土堆,只有旷野,只有草,只有树。墓地就是死亡的气息,而且是群体死亡的气息。在这里,死亡这个巨大的句号,显得无比自然,很容易接受。但在家里不一样。家里是活生生的人在过活生生的日子,看到这些照片上的亲人,我不得不想到他们曾经的那些日子,且是和我一起过的那些日子。会想起他们走路的样子,咳嗽的样子,吃饭的样子……这种形式如此鲜明地提醒着我,他们被照片压在另一个世界,整整齐齐地在那个世界,再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

    我和叔叔闲话,问他要不要和包工队签个合同,他不以为然地说签啥合同,谁签合同。你以为村里的事跟城里的事一样?我说,要是签了合同,事先划定了责任,碰到什么事他们就不好讹人。叔叔说,村里没这规矩。又说,包工头就是柳庄的,平常在路上没少照面打招呼,都算是熟人。

    婶婶在厨房乒乒乓乓地忙了一阵子,连上了好几道菜,最后才把主角碾馔端上来。黄黄绿绿的,一看就放了不少鸡蛋。婶婶穿梭着,一会儿端水果,一会儿上点心,又要收拾干净床铺让我歇歇,我拦住她,说这就走。她便又打包了一些碾馔。叔叔要送下楼,我执意不肯。去卫生间时,婶婶跟过来悄声说,你就叫你叔送下楼,你不知道他多想碰见个人,叫人知道他侄女又来看他了。

    叔叔婶婶跟着到了楼下,不上车,再说会儿话。正说着,一个人从门里出来,须发皆白,手搭在眉上看往这边,问,老鳖,这是谁?叔叔连忙叫着他全哥,问我还认得不?这是你田家的全伯呀。

    那咋会不认得呢,您扬场可是一把好手呢。用现在的话说,帅着呢。我看着他的大耳朵说。全伯笑得都咳嗽了起来,一脸老人斑,无声地抖动着。

    他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因他的耳朵大,外号便叫大耳朵全。生产队散时,分牲口,我家抓阄抓到了一匹老马和它的儿子,一匹小马驹,一共四百块钱。小马驹才两个月大,还不能干活儿,得满一年才能安套下地。把牲口牵回家后,大耳朵全便每天都上门来照看,给它们饮水梳毛,喂麦糠麦麸玉米皮,不到半年,这一老一小都养得膘肥体壮,奶奶把它们转手卖了九百,净挣了五百。这对当时哪一家来说都是一笔大钱。钱拿到手后,奶奶给大耳朵全分了两百。叔叔不住地念叨说,一辆大飞鸽才一百二哩。奶奶说,南京到北京,走路也算工。这些天人家为这俩畜生操了多少心,人家操心时你不说啥,该咱给人家贴时你也甭心疼。做人不能光往里精不往外精。再说了,你哥好歹能挣工资,往家给咱送个活泛钱儿,他能有啥办法哩?

    你这相貌,越长越像你奶。大耳朵全说。

    我笑。很小时村里就常有人说我和奶奶长得像,我很不认可。她都那么老了,我怎么可能跟她长得像。以为村里人这么说是为了讨奶奶欢心。后来母亲也说过这话,看我脸色不善就没敢再提。再后来,直至现在,我得承认,很像。也明白了为什么对此亲人间会浑然不觉而外人却慧眼如炬。亲人间或许是因为太熟所以更在意彼此间的差异。而外人则更善于在这个血缘的整体性中找到共同处。

    你奶……他眼睛翻看着天空,似在默算,终于算了出来:老了有十来年了吧?

    二十年了。我和叔叔异口同声说。

    突然觉得眼泪要控制不住。——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理解了,亲的繁体字为什么会是亲字旁边再加上一个见。诸如奶奶和父亲这样平凡的人,死了就是死了,他们死后,除了最亲的亲人,其他人不会提起,也不会记得。一旦提起和记得,一定是因为看到了他们最亲的亲人,如我。

    你奶奶,那可是真会维人。他还在感叹。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往事。

    一时无话。我便道了别上车而去。路边还有没被楼盘占据的残存麦田,有的还很大片。宝水的梯田种的多是谷子,麦田很少。已经很久没有仔细地看过麦田了,这些麦子聚集在一起,亭亭玉立,声势浩大,麦梢已可见隐隐约约的黄色。“蚕老一时,麦熟一晌。”而我居然从不曾见过它们熟时的那一晌。

    (有删节)

    【注】①维人:在方言中,意为“结交人”。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哪怕仅仅是因为这个,我就能原谅叔叔所有的过分”,写出叔叔在家设遗像这一点修复了和“我”原本并不十分亲厚的关系。 B . 祭奠过去的亲人是设遗像还是纸写牌位,是在家还是去墓地,在“我”看来,只要没有看到照片,就能接受亲人的死亡。 C . 关于签合同,叔侄两人的不同意见,恰恰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处世方式,前者强调熟人社会的信任,后者更注重权责分明。 D . “和奶奶相像”这一说法,“我”从抗拒到接受的态度转变,表现了“我”在亲人过世后自责、懊悔和深深哀痛的心情。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采用了散文化的笔法,从平淡的日常生活和细微处着笔,对当代乡土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B . 全伯说“老了有十来年了吧?”与《祝福》中短工说祥林嫂“老了”,属于讳饰手法,不直言其死,前者缘于对奶奶的感情,后者则因临近祝福而忌讳。 C . 小说叙事语言平淡而近自然,人物的语言、对话等亲切生动,偏口语化的同时又带有浓烈抒情倾向。 D . 小说以春末夏初的田野景象开篇,以成片的麦田结尾,首尾呼应,乡村的自然景色让“我”感到眷恋的同时又隐含批判意味。
    3. (3) 文中插入了全伯与奶奶的往事,有什么作用?
    4. (4) 《宝水》和《祝福》都是从“我”这一“返乡者”的视角叙述故事。两篇小说“我”的作用有何异同,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王安石

    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

    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循苟简,以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

    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而非岁之咎也。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穰。以为宜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之所欲闻也。

    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而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以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其措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所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注】①杜学士:杜杞。“学士”是对杜杞的尊称。杜杞并未任此官职。②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文中指蓄水。③穰(ráng):丰收。

    1. (1) 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之A渠B川C稍稍浅D塞E山谷之水F转以入G海而H无所潴。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文中意为“沿袭”,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意义不同。 B . 治,文中意为“治理”,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意义不同。 C . 执事,意为“主管的官员”,在文中代指对方,表示尊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意义相同。 D . 顾,文中意为“计较”,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顾”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文章的第1、2自然段,王安石使用了大量的谦辞与敬辞,礼节得体,体现出王安石其人的谦逊。 B . 在第3自然段中,王安石从鄞县的地理位置讲起,认为鄞县在地理位置上虽然“横跨江海”,但水流流去,容易造成旱灾。 C . 由于旱灾频发,王安石作此文时已经连续几年少有农作物丰收,因而王安石为此忧心不已,上书请示兴修水利。 D . 这一篇请示书语言平实,情深意切,反映出王安石因地制宜、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王安石对发展农业的重视、对民生大计的关心。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 (5) 联系文本,简要概述王安石主张在鄞县开河、兴修水利的原因。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 , 杜若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首领,故称虞舜。③杜若:一种芳草。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登岳阳楼》首联和《过岳阳楼作》上片前四句皆写诗人登楼之背景,前者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后者吐露了复杂心情。 B . 《登岳阳楼》颔联和《过岳阳楼作》下片起始三句皆用精炼传神的动词,描写了岳阳楼的雄伟。 C . 《登岳阳楼》和《过岳阳楼作》两首诗歌在风格上比较相似,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 D . 《登岳阳楼》和《过岳阳楼作》皆为登临之作,但《过岳阳楼作》又是吊古伤今之作,明写吊古,而伤感之意见于言外。
    2. (2) 这两首诗歌皆借所见之景抒发复杂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杜诗与张词情感的异同。
  • 5. (2024高一下·宁波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两句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 (2)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二句直抒胸臆,抒写词人对前人只知慨叹朝代兴亡而未能跳出荣辱小圈子的不满之情。
    3. (3) 古人常用“扁舟”这一意象来抒发自由和淡泊世事的情怀,“”诗句中的“扁舟”既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①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也是阅读效果的试金石。②一个孩子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部经典名著,③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修辞手法,④感悟其所蕴藏的思想义理,熟悉其内容结构,掌握其手法技巧,⑤进而默习其名篇名段,进行写作模仿,⑥长此以往,便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写作风格。

    中小学生作文喜欢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当然是很好的,却经常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与文章要求的主题脱节,生搬硬套,极不自然。用典用事要恰切地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这也提醒我们,学习语文,要有“大语文”的概念与思维。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在地铁里,在山路上,在田野间、在饭桌上,任何时候都能观察与思考。大到人类文明的交流对话、社会上发生的各类重大事件,小到生活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烦恼,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在困惑、质疑、思索、辨析与寻求答案中,提高写作能力,加快成长速度。在平素的写作实践中,要敢于写生活、写现实、写自己,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唯其如此,中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才会把写作能力运用到写论文、写实验报告里,才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更有可能成为探索型创新型人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7日)

    1. (1)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标点有时很有表现力。试分析下面两句话中逗号的表达效果。

      ①在地铁里,在山路上,在田野间,在饭桌上

      ②周朴园(徐徐起立)哦,你,你,你是——

    2. (2)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试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许渊冲表示,“我译《宋词》译《诗经》《楚辞》一样,尽量要保存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所谓意美,就是不但要译原文的表层形式,   ①    , 甚至言外之意。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那必须两者兼得;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   ②   ;如果原文的形式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内容,那就要选择最美的一种,所以说是意美。”

    那么,何为形美呢?许渊冲表示:“所谓形美,包括句行的长短、句间的对仗、词句的复沓等。如吕本中《采桑子》的上片:‘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一句七字,二句四字,二、三句重复。七字对仗如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四字对句如秦观《鹊桥仙》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又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③    , 又有词的重复。英文前言中举了蒋捷《一剪梅》不同的译文为例,可见高下。”

    (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1. (1) 下列选项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加点字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蒿素以往的抗疟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上有明显的差异。 B .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概念中的意义组织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C .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过度的疲劳。 D . 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一个新领域也正在发展,即所谓的生物力药理学,旨在将中药的药效和血流的生物力学影响相结合。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下·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印度哲学大师奥修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