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Ⅰ

更新时间:2017-01-09 浏览次数:69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

    1. (1)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天下为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它反映了我国什么时期的社会状况?

    2. (2) 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这种社会包括哪些朝代?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 (1) 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结果是什么?桓公达此结果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该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哪些方面的措施?

    4. (4) 根据“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评价变法存在什么不足?

    5. (5)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从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那时候,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牲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乘牛车。大城市户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汉高祖路过一个县,先前有三万多户,现只剩下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盛。”

    材料二:“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1. (1) 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状况?

    2. (2) 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一种怎样的政策?有何作用?

    3. (3) 汉高祖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两例即可)?

    4. (4) “文景时期”涉及的是哪两位皇帝?

    5. (5) 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统治局面被称作什么?

    6. (6) 有了前几代皇帝的奠基,西汉终于在哪位皇帝时进入了鼎盛?

  • 29.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影响,两者可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力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下重手。

    ——摘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树根),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之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为了解决三个“低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判断,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具有哪些作用?

    4.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 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