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X溶液 | 固体Y | Z溶液 | 现象 | |
A | 稀硫酸 | 亚硫酸钠 | 品红试液 | 品红褪色 | |
B | 浓氨水 | CaO | 紫色石蕊试液 | 溶液变红 | |
C | 盐酸 | 石灰石 | 硅酸钠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
D | 双氧水 | MnO2 | 氢硫酸溶液 | 产生浑浊 |
已知: H2O(1) = H2O(g) ΔH1= +44 .0kJ/mol
CO2(g)+H2(g) = CO(g)+H2O(g) ΔH2=-3.0kJ/mol
CO2(g)+3H2(g) = CH3OH(g)+H2O(g) ΔH3=-58.7 kJ/mol
写出由CO与H2制备CH3OH 气体的热化学方程式。
2CH3OH(g)+CO2(g) CH3OCOOCH3(g)+H2O(g) ΔH4<0
①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②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编号)。
A.V正(CH3OH)= 2V逆(H2O)
B.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C.容器内压强不变
D.CH3OH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③一定条件下分别向甲,乙、丙三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初始物质发生该反应,各容器中温度、反应物的起始量如下表,反应过程中DMC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容器 | 甲 | 乙 | 丙 |
容积(L) | 0.5 | 0.5 | V |
温度(℃) | T1 | T2 | T3 |
起始量 | 1molCO2(g) 2molCH3OH(g) | 1molDMC(g) 1molH2O(g) | 2molCO2(g) 2molCH3OH(g) |
甲容器中,在5-15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v(CO2)=.乙容器中,若平衡时n(CO2)=0.2mol.则T1T2 (填“>”“<”或“=”)。两容器的反应达平衡时CO2的转化率: 甲丙(填“>”“<."或”=”)。
①一个镓原子周围所有距离最近且相等的砷原子形成的空间构型是
②已知晶胞棱长a=5.64×10-10m.则该晶胞密度为ρ=。
已知:
ⅰ
ⅱ
完成下列填空: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
滴管 |
试管 |
||
0.8mol/LFeSO4溶液(pH=4.5) |
1mol/LNa2CO3溶液(pH=11.9) |
实验Ⅰ:立即产生灰绿色沉淀,后出现明显的红褐色 |
|
0.8mol/LFeSO4溶液(pH=4.5) |
1mol/LNaHCO3溶液(pH=8.6) |
实验Ⅱ: 产生白色沉淀及少量无色气泡,2min,后出现明显的灰绿色 |
|
0.8mol/L(NH4)2Fe(SO4)2溶液(pH=4.0) |
1mol/LNaHCO3溶液(pH=8.6) |
实验Ⅲ: 产生白色沉淀及无色气泡,较长时间保持白色 |
|
操作 |
现象 |
实验Ⅳ |
向0.8mol/LFeSO4溶液中加入,再加入一定量Na2SO4固体配制成混合溶液(已知Na+对实验无影响,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再取该溶液一滴管,与2mL1mol/LNaHCO3溶液混合 |
与实验Ⅲ现象相同 |
实验Ⅳ中加入Na2SO4固体的目的是
对比实验Ⅱ、Ⅲ、Ⅳ,甲同学得出结论:NH4+水解产生H+ , 降低溶液pH,减少了副产物Fe(OH)2的产生。
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谨,应补充的对比实验操作是.再取该溶液一滴管2mL 1mol/L NaHCO3溶液混合。
分别将实验Ⅰ、Ⅱ、Ⅲ中的沉淀进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然后转移至A处的广口瓶中。反应完成后通入N2的作用是。为测定FeCO3的纯度,除样品总质量外,还需测定的物理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