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同步练...

更新时间:2018-07-10 浏览次数:53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juàn)      翩(piān)      一丈(líng) B . (ào)        伐(xīn)       口称(chì) C . (bìn)       突(wù)        冰辙(niǎn) D . (jīn)       护(bì)        风怒(háo)
  • 2. 下列划线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时眼前突兀此屋(看见) B . 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 . 茅屋秋风所破歌(把) D . 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系向牛头充炭直 B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4. 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 . 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 . 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 . 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 5. 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 . 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 . 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秋天漠漠昏黑(接近) B . 翩翩两来是谁(骑马) C . 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 D . 系向牛头充炭(同“值”,指价钱)
  • 7. 下列对《卖炭翁》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诏书”,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 8.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例:“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B .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杂说》之四(《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C . “新乐府运动”是指唐代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主张用新题材创作乐曲和诗,用新乐府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包括《卖炭翁》)和元稹的《悯农》(二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D . 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湖海散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施耐庵。
二、情景默写
  • 9. 诗文默写,根据提示填空。
    1.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 (2) 《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10. 古诗文默写。

    他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三、诗歌鉴赏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解释诗中下列词语。

      ①俄顷:

      ②何由彻:

    2. (2) 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 (3) 填空。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4. (4)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5. (5) 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金城北楼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 , 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姜太公吕尚。③体道: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 (1) 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湍上急流、的金城美景。
    2.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 . “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 . 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 . 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 13.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该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1. (1) 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2. (2) “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
    3. (3) 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
四、综合性学习
  • 14.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文学社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请你参加。
    1. (1) 【听音台】阅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

      5月6日晚,《朗读者》节目第一季在“青春”的致敬中收官。节目历经3个月,12期,12个各具特色的主题词,与观众共同分享了68名嘉宾的人生感悟,60余个故事,60余段朗读。它用优美的文字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继《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朗读者》节目再次掀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

    2. (2) 【说话吧】在诵读经典过程中,王波同学表现不佳,请你与他分享至少两种朗读技巧:

    3. (3) 【读书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诗句出自

      材料二:“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吧,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拿起芭蕉扇扇扇,没用,风是热的。”选段中他是

    4. (4) 【写作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