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四川省雅安市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更新时间:2017-02-06 浏览次数:584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下列数据圾符合实际的是(   )
    A .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 B . 一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760Pa C . 初中生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6×103N D . 在西藏用普通茶壶烧水,沸水的温度为100℃
  • 2. 如图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 . 图钉尖很尖 B . 书包背带较宽 C . 铁轨下铺设枕木 D . 穿滑雪板滑雪
  • 3. 下面是我们在体育课上参加的一些锻炼活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跳远助跑”﹣﹣利用了惯性的原理 B . “引体向上”时手搓镁粉﹣﹣利用了增大摩擦的道理 C . “踢足球”﹣﹣利用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道理 D . “跑步”时用力蹬地﹣﹣利用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
  • 4. 正立放置于水平桌面上的矿泉水瓶,当用一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水瓶会沿桌面滑动,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水瓶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
    A . 力的大小有关 B . 力的方向有关 C . 力的作用点有关 D . 受力面积有关
  • 5. 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不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的是(   )
    A . 吸盘式挂衣钩 B . 用管吸饮料 C . 凸出的橡皮胶 D . 纸片托水
  • 6. 如图所示,当人推墙时,人将向后退,对此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人后退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墙的作用力 B . 人离开墙后还能退一段距离是因为人具有惯性 C . 人对墙的力大于墙对人的力 D . 人对墙的力与墙对人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 7. 如图所示的四种飞行器中,在飞行时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获得升力的是(   )
    A . 热气球 B . 飞机 C . 飞艇 D . 火箭
  • 8. 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

    A . 木块的高度增加,速度减小 B . 木块受到的力只有重力、支持力 C . 木块的惯性大小不变 D . 木块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 9. 在盛满不同液体的相同的溢水杯中,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如图所示,当小球静止时,甲、乙两杯中溢出液体的重力分别为0.5N和0.4N,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甲杯中球受到的浮力大于0.5N B . 乙杯中球受到的浮力大于0.4N C . 小球受到的重力为0.4N D . 小球受到的重力为0.5N
  • 10. 如图是用一些简单机械,使物重同为G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摩擦、机械自重及绳重,其中用力最小的是(   )
    A . B . C . D .
  • 11. 物质a、b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若用a、b两种物质分别制成体积、形状相同的实心柱体甲和乙,放在水平桌面上,则

    (   )

    A . 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为2:1 B . 将甲、乙两物体放入足够多的水中,则静止时甲所受的浮力要大些 C . 将甲、乙两物体放入足够多的水中,则静止时乙所受的浮力要大些 D . 将甲、乙两物体放入足够多的水中,则静止时甲、乙所受的浮力一样大
  • 12. 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竖直向上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   )

    A . 甲的速度一定大于乙的速度 B . 甲的重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 C . 拉力F做的功一定大于拉力F做的功 D . 拉力F的功率一定大于拉力F的功率
二、<b >填空題</b>
  • 13. 一个南瓜所受的重力是30N,它的质量为 kg,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时,它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14. 体育课上小张推铅球,铅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是因为铅球具有.铅球最终会落向地面是因为铅球受的作用,铅球落向地面的过程中转化为动能.铅球落到地面时,将地面砸出了一个小坑,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
  • 15. 在细线下系一重锤就做成一个重垂线,用它可以检査建筑物的墙是否竖直,它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的性质;青藏高原上利用压力锅做饭是利用了气压越大液体沸点越的道理,锅炉水位计、三峡船闸都是利用的原理工作的.
  • 16. 三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85m,当水库水深为125m时,坝底受到的水的压强为 Pa,坝底0.1m2的面积上受到水的压力为 N.

  • 17. 重500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小华用100N的水平推力,使其在10s内向前移动了 5m,则在此过程中,重力做的功是 J,推力做功为 J,推力的功率为 W.
  • 18. 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放入盛有不同种液体的A、B 两个相同容器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若两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分别用FA、FB表示,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其中容器中的液体密度小些;容器底对桌面的压强较大的是容器(选填“A”、“B”).

  • 19. 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的,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以及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 (1) 由图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减速运动”)状态;
    2. (2) 当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3. (3) 当t=1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 N.
    4. (4) 分析:在另一次实验中的某段时间内,木块始终受到一个2N的水平推力(木块放在同一地面上)如图丙所示,则对木块所处状态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 静止 B . 匀速直线运动. C .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D .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三、<b >作图题</b>
四、<b >实验与探究题</b>
  • 22. 如图所示,小吴同学在学习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后,做了“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他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后测出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然后又在木块上方放置一个铅块重复上述实验.

    1. (1) 在该实验中,要想准确测出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必须让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使物体在水平方向做
    2. (2) 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木块的运动速度为V1 . 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是 N;如果木块的运动速度变为2v,则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3) 小吴接着进行图乙所示的实验,这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甲图相比将(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因为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越大,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就越
  • 2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1) 杠杆在支架上,如图(a),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自重的力臂为 cm.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选填“便于读数”、“便于调节杠杆平衡”或“便于测量力臂”)
    2. (2) 如图 (b),在右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左边钩码离支点20cm,右边挂钩离支点15cm,每个钩码重为1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应为 N.
    3. (3) 如图 (c),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与图(b)相比弹簧测力计示数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 (选填“变长了”、“变短了”或“不变”)
  • 24. 根据题意填空
    1. (1)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首先必须检査压强计能否正常使用,若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都很小,则说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选填“好”或“差”).排除故障后,小唐首先探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情景如图(A)、(B)、(C)所示.

    2. (2) 比较A图、B图和C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3. (3) 在B图中把金属盒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会逐渐增大,从而得到的结论是: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压强随的增大而
    4. (4) 小唐为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接着进行了如下实验:保持C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D所示,比较C、D两次实验,小唐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答:.原因是:
五、<b >计算与解答</b>
  • 25. 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重4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提高了10m,若所用的拉力为150N,不计绳重和摩擦.

    1. (1) 将重物提高10m拉力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
    2. (2) 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3. (3)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 26. 图甲是小勇研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体下表现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实验装置,其中A是底面积为25cm2的实心均匀圆柱形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提着物体A,使其缓慢浸入水中(水未溢出),得到F与h的关系图象如图乙中实线所示,接着小勇换用另一种未知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绘制出图乙中虚线所示图象.求:

    1. (1) 分析图乙,物体A重力多大.
    2. (2) 完全浸没后,A受到水的浮力.
    3. (3) 物体A的体积.
    4. (4) 未知液体的密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