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次氯酸的电子式为
②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
③等质量的O2与O3中,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2
④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分溶液和胶体,云、雾均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⑤将金属Zn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可防止金属Zn被腐蚀
⑥稀硫酸、氨水均为电解质
选项 | 陈述Ⅰ | 陈述Ⅱ |
A | SO2有漂白性 | SO2可使溴水褪色 |
B | 分别测定室温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与Na2CO3溶液的pH,后者较大 | 证明非金属性:S>C |
C | 向铁和稀硝酸反应后的漭液中若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若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 | 该溶液中既有Fe3+ , 还有Fe2+ |
D | 浓硫酸有脱水性 |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H2和CO |
A | B | C | D | |
实验方案 | 将NO2球浸泡在冰水热水中 | |||
实验目的 | 探究温度对平衡 2NO2 N2O4的影响 | 验证FeCl3对H2O2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 |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SO2 | 比较HCl、H2CO3和H2SiO3的酸性强弱 |
①铁粉 ②银粉 ③石墨粉 ④稀硝酸 ⑤CaCO3 ⑥浓盐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Q是种黄色油状液体,常温下遇水易反应,产生R气体,易溶液出现浑浊,请写Q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键 | H-H | C-O | C≡O | H-O | C-H |
E/(kJ/mol) | 436 | 343 | 1076 | 465 | 413 |
则: CO(g)+2H2(g)⇌CH3OH(g)△H=kJ•mol-1 , 每消耗标准状况下8.96LCO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已知:①亚氯酸钠(NaClO2)受热易分解;
②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适当条件下可结晶析出NaClO2·3H2O;
③ClO2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纯ClO2易分解爆炸,一般用稀有气体或空气稀释到10% 以下更安全。
回答下列问题:
CH4(g)+4NO(g)=2N2(g)+CO2(g)+2H2O(g) ΔH=-1160 kJ·mol-1(Ⅰ)
CH4(g)+4NO2(g)=4NO(g)+CO2(g)+2H2O(g) ΔH=-574 kJ·mol-1(Ⅱ)
H2O(g)=H2O(l) ΔH=-44.0 kJ·mol-1(Ⅲ)
①写出CH4 (g)与NO2 (g)反应生成N2 (g) ,CO2(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②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对上述反应( Ⅱ )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向2 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 CH4和0.4mol NO2 , 10min反应(Ⅱ)达到平衡,测得10min内v(NO)=5×10-3mol/(L·min),则平衡后n(CH4)=mol,NO2的转化率a1=.其它条件不变,反应在恒压条件下进行,平衡时NO2的转化率a2a1(填“大于” 小于”或“ 等于” )。
时间 浓度(mol/L) 物质 | NO | N2 | CO2 |
0 | 0.100 | 0 | 0 |
10 | 0.058 | 0.021 | 0.021 |
20 | 0.040 | 0.030 | 0.030 |
30 | 0.040 | 0.030 | 0.030 |
40 | 0.032 | 0.034 | 0.017 |
50 | 0.032 | 0.034 | 0.017 |
①不能作为判断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A.容器内CO2的浓度保持不变
B.v正(N2)= v正(NO)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E.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②在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保留两位小数);
③在30min,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改变的条件是。
①该反应的ΔH0(填“>”或“<”)。
②若催化剂的表面积S1 >S2 , 在图中画出c(NO)在T1、S2条件下达到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