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同步练...

更新时间:2015-09-10 浏览次数:55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就其前期的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

    A . 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 . 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 . 深入研究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D . 与现实的政治斗争密切结合
  • 2. 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 . 提倡民主 B . 提倡文学革命 C . 提倡科学 D . 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 3. 如果把“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

    A . 走进近代社会 B . 揭开殖民帷幕 C . 开启民主进程 D . 构建文化殿堂
  • 4. 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下列关于该书及这段文字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 . 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 . 作者喜欢看历史书,并且看书比较仔细 C . 估计成书于五四运动以后 D . 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了封建儒学的虚伪
  • 5. “这场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揭开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这场运动指的是

    A . 洋务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爱国运动 D . 戊戌变法
  • 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辩论会,以下是同学们辩论的部分内容,正确的是(   )
    ①主阵地是《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有李大钊、李鸿章、鲁迅、张之洞等
    ③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
    ④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7. 1918年,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   )

    A . 陈独秀 B . 李大钊 C . 鲁迅 D . 胡适
  • 8. 有学者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新文化运动”的“偏向”主要表现在(   )

    A . 绝对否定传统文化 B . 彻底批判专制独裁 C . 坚决反对迷信盲从 D .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
  • 9.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熄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

    A .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 严复的《天演论》 C . 鲁迅的《狂人日记》 D . 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10. 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B . 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产生民主共和的观念 C .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更彻底地提倡反封建 D .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 11. 之所以说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   )

    A . 创办《新青年》杂志 B . 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 C . 发表《文学革命论》 D . 创办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 12.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
  • 13. 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 . 君主立宪时代 B . 民主共和时代 C . 民主科学时代 D . 尊孔复古时代
  • 14.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这一思想最早体现在下列哪部作品中(   )

    A . 《新青年》 B . 《奏定学堂章程》 C . 《天演论》 D . 《海国图志》
  • 15.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致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这段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

    A . 魏源 B . 李鸿章 C . 孙中山 D . 陈独秀
  • 16. 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1912·6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

    A . “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 B . 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 . 大街上有男子剪去长辫 D . 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 17. 下列主张和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②“民主、科学”③“民族、民权、民生”④“扶清灭洋”


    A . ②③①④ B . ④①②③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③②④
  • 18. 被中国知识分子称为“新世纪曙光”的事件是(   )

    A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洋务运动 C . 三民主义的产生 D . 武昌起义的胜利
  •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 . 《新青年》 B . 《文学改良刍议》 C . 《狂人日记》 D . 《药》
  • 20.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 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B .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C .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 D .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活动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近代世界的大门,成 为第一个近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近代化的方向前进。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 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材料二:中国的近代化过程,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 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精神、制度、器物三方面概括说明英国怎样率先敲开了通向近代世界的大门的?

    2. (2) 中国的近代化最先开始于哪一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3. (3) 造成中国近代化在急促而又悲壮中纷纷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4)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场运动?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5. (5) 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自强、变法和革命的相继失败使得重任最终落在了谁的肩上?

  • 22. 先进的、进步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请回答: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秦朝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典雅,它精妙的传达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的核心主张。

    材料四:17—18世纪,崇尚理性的西欧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反对封建的神学。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把教士比作“文明恶棍”。

    结合材料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一次致命的打击”是指哪一事件?

    2. (2) 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为了实现其主张在民国初年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在西方社会的近代化历程中,哪一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4. (4) 写出材料四中所提到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伏尔泰的思想主张.

    5. (5) 依据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思想解放运动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 23.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人是掌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1. (1) 材料一是谁的作品?该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2. (2) 材料二表明了伏尔泰的什么观点?请举出两例受此观点影响的欧美革命。

    3. (3) 材料二中的“两位先生”指什么?为了实现其主张,陈独秀等掀起了—场什么运动?

    4. (4) 上述材料反映的思想文化运动,有何共同的历史作用?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冲破过去历史的网罗,创造民主的“青春中国”。——李大钊

    材料二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是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迷信、盲从的“病”,必须用“科学”这味药来诊治。——鲁迅
    请完成:

    1. (1) 这些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2. (2) 材料中认为救治中国的灵丹妙药是什么?除此之外,这场运动还倡导什么?后来的新发展是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新影响?

  • 25.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独秀文存》

    此文首先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当时中国文化界兴起了什么运动?“德”、“赛”两先生实际指什么?此口号是谁最先提出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