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十四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 1.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 .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 2.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A . 商品经济的出现 B . 手工工场的出现 C . 手工作坊的出现 D . 城市的出现
  • 3.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

    A . 明朝初期 B . 清朝初期 C . 清朝中期 D . 明朝中期以后
  • 4. 体现江西景德镇制造业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史实是( )

    A . 官办手工业工场 B . 民间小手工作坊 C . 分散的雇工集中起来的民营劳动组合 D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5. 下列关于明朝时我国引种玉米和甘薯情况的猜测,最无可能的是(   )

    A . 种子由欧洲人带到东南亚再传入中国 B . 先在江南地区种植再向北方传播 C . 种子由郑和的船队带回中国 D . 来自于西班牙殖民地的可能性较大
  • 6. 明清时期,地主和商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的现象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

    A . 不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 . 使农民购买力下降,商品市场狭小 D . 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7. 清初地主、商人“以末敛之,以本守之”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 农民贫困 B . 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 . 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D .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8. 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继续发展的表现有( )
    ①手工工场分工更加细密 ②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增多
    ③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增多 ④对盐、茶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9. 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 .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 . 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 .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 10. 对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

    A . 引导 B . 扶持 C . 限制 D . 重视
  • 11.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

    A .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 .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 12. 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 . 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 .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 13. 清朝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4.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苏州和杭州的丝织业,其原因是( )
    ①丝织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②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发展中心
    ③机户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 ④有一定的社会需求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5. 下表为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 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中内容反映了(   )

    A .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 . 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 . 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 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 16.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 )

    A . 资本家 B . 雇佣工人 C . 奴隶 D . 地主
  • 17. 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

    A . 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 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C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 .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 18. 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


    A . 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 . 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 C . 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 D .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 19. 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A .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 大机户兼并小机户现象严重 C . 政府扶植手工业发展 D .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阻碍
  • 20.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的政策或措施不包括( )

    A . 闭关锁国政策 B . 官商分利政策 C . 重农抑商政策 D . 厉行文化专制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材料二苏州城里有几千没有固定工作的机工,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巷口等待雇佣。每座桥头还有介绍工作的“经纪人”。机工工作条件差,工作时间长。他们一天没活干,就得挨饿,过着“得业者生,失业者死”的贫困生活。
    请回答:

    1. (1) “机户”指的是什么?“机工”指的是什么?

    2. (2) “机户”与“机工”是一种什么关系?

    3. (3) “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4. (4) “得业者生,失业者死”说明了什么?
  • 22. 阅读下面材料:
    小说集《醒世恒言》里,描写了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大意是:苏州盛泽镇上,有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他们有一张织 机,养了几筐蚕,缫丝织绸,生活过得还可以。由于他们织的绸光彩润泽,人们在市场上争先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了许多银子。几年之后,他们购买了三四张织布 机;不到十年,又买了两间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
    请回答:

    1. (1) 以上材料描写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的哪些地区?

    2. (2) 施复夫妇实际上是什么人?他们和机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3. (3) 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 23.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3. (3) 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 (4) 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历史必修2》
    材料二 (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
    ——《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其基本内容和目的如何?

    2. (2) 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简析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 25.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 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 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 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工场主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 民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