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卷(十)

更新时间:2017-03-13 浏览次数:742 类型:中考模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书写相应的汉字。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yán如莲花的开落”,四月的江南莺飞草长,燕舞莺啼,诗意盎然,那小巧别zhì的亭台楼阁,旖旎迷人的青山绿水,曲折yōu深的寂静巷陌,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无不令人着迷,令人心chí神往。当第一缕春风抚过人的面庞时,浓浓的暖意沁人心脾,唤醒了蛰伏一冬的心灵。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③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④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⑥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⑦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辍耕垄上,怅恨久之      ②愿借杀之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天下缟素 , 今日是也

  • 4. 名著阅读。

    1. (1) 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这位伟大的君王迎接我上岸,对我说不尽地恭维,当场就封我作“那达克”,这是他们最尊贵的爵位。

          这段话出自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

    2. (2) 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                

    3. (3)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以描写湘西民风民俗而著称的现代作家

二、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茶可道,茶亦悠然(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佛教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佛教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佛教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1.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

    2. (2) 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

    3. (3) 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4.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① 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把他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 一味地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 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 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同的良知、道德和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⑥ 在文化的相互凝视中,中国人应有自己健康的文化自信。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中国作家应该潜心地而不是花哨地,诚实地而不是用讨某一个“他者”喜欢的心态去创作。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好酒不是兑出来而是酿出来的 , 能否酿出好酒最终要看我们能不能更踏实地潜入到这个时代的深处。只有酿出好酒,才能“走出去”。2006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⑦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即兴的展示,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奢望一两次论坛和书展就能够万事大吉。它需要我们更自觉,更有耐心和耐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需要相互凝视,相互对话。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1. (1)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这一观点的?

    2. (2) 第③段中的事实论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 (3) 为什么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会处于弱势?请分条概括。

    4. (4) 在促进国际文化平等交流方面,文学承担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说说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三、古诗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注释】①蔡确:嘉祐四年(1059年)中进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元年(1086年),罢知陈州。元祐二年(1087年)因为受其弟蔡硕牵连,被贬知安州。②纸屏:纸糊的屏风。

    1.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2. (2) 你从第三句中的“独笑”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情?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 , 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

    1. (1)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段2处)

      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 盗 不 敢 入 一 乡 赖 以 全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灌诣军门    ②命筑城泰州    ③百姓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

      ②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4. (4) 结合本文所列举的事件,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

四、语言运用
  • 9.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40字。

        9月27日,广东高州新垌镇新德村69岁中风老翁邓某方的儿子邓某林带着父亲的存折和证件来到农村信用社,打算将老人存折里的2万多元钱取出,为老人治病。但银行职员“依法办事”,态度傲慢冷漠。邓某林一波四折,最后用板车将病重的老父推入银行才取到钱。取款成功之后,邓家家属不满银行的服务态度,和银行职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不仅没有及时带老人离开以及采取抢救措施,甚至还阻挠医务人员施救。后来,老人不幸死于银行营业厅。

  • 10. 我们憧憬的东西,我们会去找寻;我们迷失的东西,我们会去找寻。

    请以“找寻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