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2019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浙江专用...

更新时间:2018-10-19 浏览次数:579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 1. (2018七下·杭州月考) 下面文中划线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快乐而沉静的春雨,缓缓飘落,洗去一冬的污 , 把珍藏心间的欢乐吐成遍地的新绿。汇聚,终成那娟娟溪流,潺潺绕这方黝黑的大地。你嬉戏于田间镐头,那湿润润的泥巴浸润了人们多情的心。踩着这三月春雨,在迷蒙的春烟里,走过这千年的小径,只是这几度春秋,你润泽育的人啊今何在?几度轮回,直到岁月变得红,小径处,轻烟似梦,唯一帘细雨,情依旧。

    A . huǐ    yǐng    bǔ    yān B . huì    yíng    bǔ    yān C . huì    yíng    pǔ    yīn D . huǐ    yǐng    pǔ    yīn
  • 2. (2018七下·杭州月考)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穆如的使命是什么,维护世间秩绪,捍卫牧云江山。/如果有人认为我卖煎饼很丢人的话,我只能说他是个俗人。/那种笑容,甜蜜优雅,仿佛春风拂过泸沽湖,秋雨浸润九寨沟。 B . 世称天堂在苏杭,一品四绝菊博士。/工地穿时装,除尘降懆又漂亮!/文明言语,清除心灵的污秽。(摘自广告牌) C . 碧绿炒时蔬、迷你佛跳墙、雪蛤烩鱼翅/桂圆莲子汤、锦绣炒面线、椰汁西米露/八宝酥鸭、西湖牛肉羮(摘自婚宴菜单) D . 在我们的心中,班主任是强大的存在,遇到任何困难,她总能波阑不惊。/傍晚时分,小镇笼罩起金色的寂静,唯有从远处的林间传来几声归鸟婉转的低鸣。(摘自学生作文)
  • 3. (2018七下·绍兴月考)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今晚我要好好地睡一觉,养精蓄锐 , 好对付明天的考试。 B . 李凯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我要去竞选班长。” C .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 . 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 4. (2018七下·杭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希腊神话中,“墨提斯”是原始智慧女神,在互联网医疗产业中,它代表了最先进的技术。 B . 比亚迪“云轨”技术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它跑在了世界的前列,向世界认识到了中国智造的强大。 C . 省级特色小镇信息港正着力打造包括智慧健康谷、人工智能谷、智慧交通谷等多个智慧创新,开启了小镇发展的3.0时代。 D . 近几年,我区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中小学生学科技、爱科技、用科技的氛围和活动,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 5. (2017七上·余姚期中) 古诗文积累。                             
    1. (1) 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2)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 (3)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 (4)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冬春时光交替是
    5. (5) 《论语》中提到人要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 6. (2017七上·义乌月考) 名著阅读。              
    1. (1) 自然有四季,人生亦有“四季”,阅读便是一场又一场穿越“四季”的心灵旅行。读《朝花夕拾》,我们跟着作者鲁迅                  (填作品名)走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纯真烂漫的“春”,也走过中世态炎凉的孤冷哀凉的“冬”。
    2. (2) 一位同学阅读《朝花夕拾》后提供了两段文字,设计了两个问题,请你回答。

      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阿长与<山海经> 》

      B.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五猖会》

      ①A,B两段文字写的是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②分别说说作者对上述这两件事产生的不同感受。

二、现代文阅读
  • 7. (2018七下·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救树

    毕淑敏

        ①路旁那棵杨树,恹恹站着。仿佛家境贫寒的失学少年,怯怯张望高大的同学。叶子耷拉着,夜风掠过,残缺的树冠发出声响,好似骨折病人忧郁无奈的叹息。

        ②它为何如此羸弱?

        ③疑问坠得我傍晚散步的鞋底涩了。就算苗圃培育的先天有所不同,移栽街旁时,挑的植株也必大小相仿,怎么几年时间,它和它的伙伴,竟形同隔世了呢?

        ④有的时候,命运其实就是一种位置。那树在一人多高的位置,横空翘出一道水平树杈,拳头粗细,孤零零地探着,竟是天造地设的一副单杠。其下青砖铺路,任凭虎步龙腾。过往行人,突然觑到这天然的运动场,便被诱惑,猛跑几步,蹭地一蹿,攀着树杈荡上去。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⑤青杨全身哆嗦着,久久无法在摇撼下平息。叶片好似千百面残破的铜镲,交错扑打。树干猛烈地痉挛,每一条根须都被摇离热土,水脉从底层崩断……

        ⑥我对先生说,不散步了。守在这棵青杨下,劝人们不再用它练功。

        ⑦然而,无奈。总是每晚守候,还有漫长的白天无法看顾。终不能24小时连续为这树值班。于是在家中把刀磨得寒光迸射。先生问,不会在策划一件谋杀案吧?

        ⑧我答,你猜得不错。

        ⑨先生惊,目标何在?

        ⑩我说,长街畔那棵青杨。

        ⑪先生正色道,砍树犯法。

        ⑫我说,只是断掉那树的臂膀。丢卒保车,让企图翻杠的人无所依托,青杨才有一线生机。

        ⑬先生建议,利斧比钢刀好。

        ⑭我说,朗朗乾坤,拎着一把阔斧街上行走,太招人耳目。还是袖里藏刀来得简便。

        ⑮先生道,树杈高过头顶,你如何砍得到呢?

        ⑯我运刀成风,比画着说,助跑几步,凌空一跃,大功便告成。

        ⑰先生边躲闪边冷笑,你是谁?烧火的杨排风或是侠女十三妹吗?需带一张便携式折叠凳,择一个晦暗的子夜,若天降大雾就更理想了。你瞭望,我动手,手到擒来神鬼不知。

        ⑱于是夫妻磨刀霍霍,焦急地等待月黑风高的日子。每逢路过孱弱青杨的时候,都对它轻声说,再坚持几天啊,就要为你刮骨疗毒了。

        ⑲谁知我突然病了,辗转医院。数月后复出,迫近青杨时,几乎不敢偏头。遗它在水深火热中煎熬,恐已近柴薪。

        ⑳想不到,青杨依旧屹立长街畔,竟比以前挺拔简秀多了,沁出蓬勃生气。细细察看,那只肇祸的长臂,已被人用锯齐根断去,茬口森然。青杨像因公致残的青年,早从伤痛中振作,尽管身影还有些仄斜,头颅已然高昂。

        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

    1. (1) 选文前三段,突出了杨树怎样的特点?结合相关语句,说说①③两段分别用什么方法来突出它的特点。
    2. (2) 为了“救树”,“我”和先生做了哪些努力?最终的结果怎样?
    3.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久不锻炼的硬躯,如冬瓜般浊重,摆了几摆,便夯砸下来,只留树影在苍茫夜空呻吟。

    4. (4) 文章结尾写道:“我和先生惊叹,好身手。”联系全文,说说“我”和先生因为什么而惊叹。
    5. (5) 从“救树”的故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 8. (2018七下·鄞州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豪们的茶缘

        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⑥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

    1. (1) 根据上文,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迅先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生存的需要,很多人是很难有这工夫的。 B . 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茶中高手,把品茶与交友相关联,把对茶的享受与采茶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C . 老舍先生则把饮茶作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以茶为伴,文思泉涌,一杯好茶更令其“万物静观皆自得”。 D . 杨绛先生喜欢牛奶红茶,是因为它不但解渴,还能疗饥,所以,她是非常推崇英式奶茶的。
    2. (2) 在原文第④段末,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仍闻名中外。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一样。”请你说说这段话能否删去。
    3. (3) 杨绛先生认为《红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有什么内涵,请用原文句子来回答。
    4. (4) 所谓品茶如品人。根据上文中鲁迅先生的“喝茶论”,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谈谈你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
三、古诗文阅读
  • 9. (2018七下·鄞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 , 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注】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如果

    1.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

    2. (2) 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知其一/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 转转不/壮心不 C . 当求于上流/定非我所见 D . 乞夫人一物/驰千里足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②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

    4. (4) 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也。”我们可以引用“”(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答。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
  • 10. (2018七下·绍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②缄:包藏。③斗:北斗星。④河:银河。

    1. (1) 诗中“井梧飞叶”与“”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诗句“”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 (2) 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四、写作
  • 11. (2023·瓯海模拟) 我们有时会站在岔路口,面临选择。

           《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

           《未选择的路》中,“我”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虽然一直怀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但绝不回头。

           《故乡》中,鲁迅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道路,自己去创造。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