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7年高考地理易错题集(五)地理分异规律

更新时间:2017-03-29 浏览次数:1033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一上·吉林期末) 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A . 秦岭 B . 喜马拉雅山 C . 阿尔卑斯山 D . 阿巴拉契亚山
  • 2.

    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其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海拔2800米处高山盆地,此盆地由三个“U”形谷组成。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 (1) 下列有关天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为北坡,B为背风坡 B . A坡植被比B坡的更为茂盛 C . 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D . 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2. (2) 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

      A . 冰雪融水提供优质水源 B . 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 C . 多样植被营养丰富 D . 高寒缺氧提高耐力
  • 3.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位于浙西北的西天目山生物多样性丰富。读“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 (1) 西天目山从山麓到山顶的土壤分布特征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 垂直分异规律 B .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 (2) M自然带是(  )

      A . 针叶林带 B . 落叶阔叶林带 C . 常绿硬叶林带 D . 常绿阔叶林带
  • 4.

    下图为“哈萨克族牧民转场放牧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 (1) 该山地牧民有季节转场放牧的传统,其影响因素是(  )

      A . 水热 B . 光照 C . 风向 D . 水源
    2. (2) 转场放牧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中的(  )

      A . 整体性 B . 差异性 C . 空间性 D . 综合性
  • 5.

    自然界中的碳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 (1) 碳循环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 地域性 B . 差异性 C . 无序性 D . 整体性
    2. (2) 人类影响大气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 . B . C . D .
  • 6.

    “渝新欧”是重庆至欧洲的国际铁路大通道。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 该国际铁路大通道沿线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带性自然带,正确的是(  )

      A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 . ②——亚寒带针叶林带 C .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 .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 (2) 图中国际铁路大通道经过的自然带主要体现了(  )

      A . 以水分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B . 以热量为基础的分异规律 C . 垂直分异规律 D . 地方性分异规律
  • 7.

    读“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关联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 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 整体性特征 B . 垂直分异规律 C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 (2) 图示区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低山丘陵地形,落差大 ②红壤贫瘠,河流含沙量大

      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密集,下渗多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④
  • 8.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 米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3)题。

    1. (1) 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

      A . 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 . 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 . 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 . 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 (2)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A . 粤东 B . 苏南 C . 川西 D . 陕北
    3. (3) 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

      A . 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B . 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 . 破坏生物多样性 D . 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 9.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状分布。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及其挟带的泥沙和溶解的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读图完成(1)~(3)题。

    1. (1) 形成a处堆积物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 . 风力作用 B . 流水作用 C . 冰川作用 D . 风化作用
    2. (2) 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

      A . 增加空气湿度和地表径流 B . 增加大风和沙尘天气 C . 阻止冰川移动 D . 拦截径流和泥沙
    3. (3) 从植被分布的格局看,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 . 荒漠地区 B . 沿海地区 C . 湿润地区 D . 平原地区
  • 10.

    植被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在我国,大致以100°E为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西部。读“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 (1) 造成100°E以东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最主要因素是 (  )

      A . 土壤 B . 降水 C . 冰川 D . 海拔
    2. (2) 与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

      A . 从新疆向东依次出现的沙漠、草原和枫叶 B . 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出现的自然植被 C . 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 D .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点点绿洲
  • 11.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等温线、雪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1) 该区域(  )

      A . 为高山地区 B . 为高原地区 C . 山体呈东西走向 D . 地貌由风力堆积形成
    2.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南坡为阴坡,因而雪线低 B . 南坡为迎风坡,因而雪线低 C . 北坡为阳坡,因而雪线高 D . 北坡为迎风坡,因而雪线低
    3. (3) 图中①②间的典型植被及其形成原因是(  )

      A . 高山草甸——冰雪融水量大 B . 针阔叶混交林——冰雪融水量大 C . 高寒荒漠——气温太低 D . 高山针叶林——冰雪融水量大,但气温低
  • 12.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澳大利亚大陆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 (1) 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物种数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①纬度 ②降水 ③地形 ④洋流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④
    2. (2) 红树林目前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红树林大量被破坏将(  )

      A . 吸引鱼群聚集 B . 加快泥沙淤积速度 C .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D . 加剧海岸侵蚀
  • 13.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 . 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 . 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 . 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 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 (2)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

      A . 蒸发 B . 下渗 C . 蒸腾 D . 地下径流
  • 14.

    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 (1) 甲植被最可能是(  )

      A . 热带雨林 B . 常绿阔叶林 C . 常绿硬叶林 D . 温带草原
    2. (2) 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 . 地形 B . 水分 C . 土壤 D . 热量
  • 15.

    干旱河谷上游地区的小叶灌丛与落叶阔叶林的混合交错带称为林树下线。某河流上游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干旱河谷小叶灌丛——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杉、冷杉林——高山灌丛、草甸。图中左图是该河流上游河谷林树下线海拔与坡向的关系及变化示意图,右图是该河流上游河谷聚落区与非聚落区坡度与林树下线最大海拔关系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 (1) 该地水分条件最好的坡向是 (  )

      A . 东南坡 B . 东北坡 C . 西南坡 D . 西北坡
    2. (2) 该地林树下线的海拔(  )

      A . 随坡度增加而降低 B . 随坡度增加而升高  C . 聚落区较低 D . 非聚落区较低
    3. (3) 1999~2009年,该地林树下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 . 过度樵采 B . 毁林开荒 C . 修建梯田 D . 人工育林
  • 16.

    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E,44°50′N)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都郁葱葱的森林。琵拉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 (1) 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增生 B . 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 . 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 . 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2. (2) 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 .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 . 非地带性规律 D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
  • 17.

    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下图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20世纪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 (1) 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

    2. (2) 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

    3. (3) 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

    4. (4) 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某地理野外考察队在新疆天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考察线路经过的伊犁河谷是世界著名的伊犁马和薰衣草产区。伊犁马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是一种名贵的千里马。薰衣草一般分布于半干旱地区,适宜生长在海拔600~1 200米、光照充足的地带,薰衣草是一种名贵而重要的天然香料植物,国际市场对薰衣草精油需求在快速增长。

    1. (1) 指出图中考察线路的分布特点。

    2. (2) 考察队员们到达B地,了解到这里虽远离海洋,但年均降水量多达476 mm,请分析该地降水较多的原因。

    3. (3) 考察队途经A、B两地,队员们发现A地沼泽广布,而B地较少。请分析B地沼泽相对较少的原因。

    4. (4) C地年降水量140~460 mm,既有大面积的耕地,又有广阔的山麓草场。考察队发现当地人对农业发展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发展原有的传统伊犁马放牧业,另一种观点主张大力发展新兴薰衣草种植业,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