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同步...

更新时间:2015-09-25 浏览次数:107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毛泽东在审定和修改中宣部关于学习、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纲时写道,“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这里的“各项工作”包含(  )
    A . 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发动“大跃进”运动 D . 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 2. (2018高一下·海安期中)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 . 中外合资 B . 承包经营 C . 私有化 D . 公私合营
  • 3. 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4.5

    12.8

    25.4

    1953年农轻重比例(%)

    52.8

    29.6

    17.6

    1957年农轻重比例(%)

    43.5

    29.2

    27.3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4. (2016高三上·温州期中) 下图是一张残缺的“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凭证,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 .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求生存 B . 民国晚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C .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D . 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 5. 19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晴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的情感应当是(  )
    A . 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 B . “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 C . 对未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期待 D . 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祝愿
  • 6. 商业广告在建国初期一度很活跃, 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 .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 . 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 . 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 7. 右边是创作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宣传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一五”计划完成 B . 中国超越了英国经济发展水平 C . 表达了人们迫切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愿望 D . “大跃进”运动取得初步成效
  • 8. 中国的资金积累率由1952年的11%上升到1957年的20%,这种罕见的积累率使中国可以进行固定资本的大量投资。出现这一变化的政策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 B . 过渡时期总路线 C . 双百方针 D . 大跃进
  • 9. 右边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出现的宣传画,对此画中的口号评述正确的是(  )

                                                 

    A . 折射出急于求成的“左”的倾向 B . 反映了经济落后的基本国情 C .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D . 表达了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的喜悦心情
  • 10. 下面是1959~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示意图(单位:万吨)。造成以下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 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 . 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 11. 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 .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 中国重 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
    A . 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 .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13. 下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  )

                                        

    A . 国民经济的调整 B .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 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 14. (2020高一下·易县月考)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15. 著名作家周立波在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A . 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 . 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 . 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 . 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 16. 从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城镇恢复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表明(  )
    A . 农村工作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 B . 我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经济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 . 人民公社的弊端得以去除
  • 17. (2017高一下·原平期末)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 956斤(18 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 .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 18. 在学完1956~1976年的中国历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做了演讲,你认为能够概括这段历史全貌的是(  )
    A . 古老中国的伟大复兴 B . 东方巨龙的再次腾飞 C . 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 D . 发人深省的民族浩劫
  • 19.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 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 . 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 . 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 . 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 . 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 20. 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 . 农轻重比例失调 B . 计划经济体制 C . 人民消费水平低 D . 人民公社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材料一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人均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健康状况唯一的最佳标志,中国的人均寿命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平均寿命长15岁。学龄前儿童的入学比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随着国家几乎完成了一亿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了。私人消费总支出以不变价格计算也大有增加。工资实际上增加了几乎1/3,农民收入增加了1/5。

    ——《剑桥中国史》

    材料三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剑桥中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作者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结果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可用材料中原话回答)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依据。(不得摘抄原文)
    2. (2) 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 (3) 对于“一五”计划工农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应如何认识?
  • 22.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 (2) 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观察材料二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23. 材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 24. 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资本的严重不足一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人口众多,积累非常有限(1949年美国中美关系白皮书甚至断言中共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二是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大量的劳动力是文盲,科技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而资源的不足,一是表现在人均耕地的严重不足,同时也严重缺乏可以用来出口换汇的木材、石油、矿石等。在这种情况下,同时面临着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大国的统一和安全,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苏联率先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所提供的历史背景,说出当时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
  • 25. 材料一 我国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1966年

    2 534亿元

    558.7亿元

    比上年增加

    17.3%

    24.4%

    1967年

    2 104.5亿元

    419.4亿元

    比上年下降

    近10%

    25%

    1968年

    2 015.3亿元

    361.3亿元

    比上年下降

    4.2%

    13.9%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 504亿元

    3 219亿元

    1 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材料三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

    工业总产值

    3 967亿元

    比上年增加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加5.6%

    国民收入

    2 318亿元

    比上年增加8.3%

    材料四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 000亿元,相当于经过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经过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三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 (3) 上述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教训?
    4. (4) 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怎样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