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本课综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第1课《走进汉语世界》同...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4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偻(ɡōu)    信(qiān)   声势赫(xuān)   锐不可(dānɡ) B . (xiào)   胡(zhōu)   戎马倥(zǒnɡ)   暴戾恣(suī) C . 蕾(bèi)    永(juàn)   呱坠地(ɡuā)    然无声(qiǎo) D . (chén)   裙(jū)     屡见不(xiān)   手可得(chuī)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sǎn   漫    落    兵游勇    装饼干 B . sàng  失    钟    权辱国    魂落魄 C . luò   户    差    大大落    花流水 D . guān  衣    树    冕堂皇    状动脉
  • 3.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提纲领    据/屈聱牙    楚/首以待 B . 吝/草人命    息/不冒昧    头/当出色 C . /瀣一气    丧/含英华    纰/未雨绸 D . 帖/钟灵秀    瑕/睚必报    量/德量力
  • 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B .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 . 欲苛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 .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 5.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B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C . 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景:通“影”,树影 D . 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 6.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不拘于时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⑦忌不自信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 .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 .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C . ①④⑦/②/⑤⑥/③⑧ D . 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 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 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 .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C .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 . “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 . 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 . “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 . “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尔雅》《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 . 《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 . “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 . “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三、语言表达
  • 8. 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  )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押韵。

    示例:
    比:二人排齐向右站   亲密并列肩比肩      
    化:左人正立右倒画   人形颠倒表变化

  •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1)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 (2)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