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

更新时间:2015-09-01 浏览次数:23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

    A .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知识 B .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 C .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
  • 2. 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 彻底改变原来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 . 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 .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 . 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 3.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 )
    A .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4. 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统计表。(注: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
    年份1949195219651966-1970197719791984199219982008
    人数
    (万人)
    1.26.616.402728.44875160599

    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C . 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 D . “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迅猛
  • 5. “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学校8万多所,小学168.1万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此段记载应出现在( )
    A . 20世纪60年代中期 B .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 三大改造完成后 D . 20世纪70年代中期
  • 6. 有人对“文革”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你可以选择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扫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召开全国教育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素养

    ③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为祖国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7.

    如图是红卫兵捣毁孔庙“万世师表”牌匾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

     

    A . 建国初期的教育 B . 十年建设时期的教育 C . “文革”中的教育 D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
  • 8. 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9.

    对下图反映的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造成中学毕业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B . 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C . 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断层 D . 符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10.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 .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 恢复高校考试招生的制度 C .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 . 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
  • 11. 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
    A . 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 B .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 . 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 D . 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 12.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 .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 13. 2010年,在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3周年时有人写道,33年前的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那一次史无前例的“中华第一考”。当我从公社党委办公室拿到那张盖着鲜红印章的“准考证”时,我一下子从麻木的惯性中惊醒,我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来到了。这表明高考制度的恢复( )
    A . 使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备 B . 激发了社会成员的求知热情 C . 使社会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D . 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 14. 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 . 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 . 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 . 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 .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 . 20世纪70年代 B . 20世纪80年代 C . 20世纪90年代 D . 21世纪初
  • 16.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这一规定出自(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17. 如图是2009年7月15日,“寻访希望工程20周年”启动仪式上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正式发布的“希望工程20年”形象标识。这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 . 扫盲工程 B . 普及义务教育 C . 加强中等教育 D . 发展高等教育
  • 18.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这段话的根本依据是( )
    A . 教育是预防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战斗阵地 B .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进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C . 教育是社会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 D .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
  • 19.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
    A . 百家争鸣 B . “文化大革命” C . 科教兴国 D . 百花齐放
  • 20.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面向工农“开门”,开办工农学校

    ③恢复高考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 . ②④①③ B . ②③④① C . ④③②① D . ④①②③
  • 21. “×××,教授。1940年1月出生,1946—1949年为地主家放牛,1950—1956年进小学读书……1969—1978年作为知识青年到苏北上山下乡,1978—1985年在南京大学读书,后任南京财经大学教授……1996—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①新中国的成立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②“文化大革命”对他的学术造诣起了积极作用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

    ④1972年中美建交为他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 22. 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 . “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 . 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 . 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 . 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技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材料四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可用公式表述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

    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核算,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和教育(66%)。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技和教育(66.6%)。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岳麓版必修Ⅲ教材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说明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 (2) 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邓小平对教育的认识有何发展?
    3. (3) 材料四说明什么问题?
  • 24.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古往今来都把教育看作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 (1) 汉代开始办太学的皇帝是。太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2. (2) 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A.洋务运动中   B.维新变法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

       

    3. (3) 从材料二的图中可得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试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4. (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即教育要面向,面向,面向
    5. (5) 1993年,我国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211工程”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 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1950年到1952年,中国先后与苏联和东欧各国达成了交换留学生协议并陆续开始执行。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 594人。分布于苏(8 357人)、东欧(共925人):东德273,捷克238,波兰160,匈牙利88,罗马尼亚75,保加利亚68,阿尔巴尼亚23、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

    材料二:从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国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

                                          ——以上材料均摘自《百年接力留学潮》

    1. (1)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大规模组织留学教育,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第9代和第10代留学教育的高潮。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扼要分析出现以上留学高潮的原因。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上述两个时期留学主要目的地不同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