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88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  )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 . 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 实施了“一五”计划 C .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D .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2. 旧中国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为改变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
    A . “大跃进”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工业化建设 D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 3. 毛泽东在谈到一份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时说:“报告里边有这几个大题目,都可以讲。但是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还是在建设,这个报告的主要部分,三万字有三分之一是讲建设。”可见,这次会议最主要议题是(   )
    A . 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B . 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 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 作出人民公社化的决定
  • 4. 一部反映建国初期历史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以邓子恢为部长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强调:“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就是发展农业生产,这是衡量互助合作搞得好坏的主要标志。”这表明(   )
    A . 邓子恢犯了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 B . 中共中央犯了“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 C .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D . 中共中央决定改变农业政策
  •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 . 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B . 利用资本主义以促进经济恢复 C . 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 . 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 6. (2017高一下·武威期中)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 . 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 .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 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 7. 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

    A . 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 B . 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取得成果 D . 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 8. 副总理李先念说:“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 . 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 C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9. 下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商品零售值

    95.8%

    4.2%

    A .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 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的基本完成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 D .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0. (2017高一下·牡丹江期末) 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开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进程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③④ D . ②④
  • 11. 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到濉溪县卧龙湖视察工作,听到当地干部汇报水稻亩产为14000千克时,他皱起了眉头,连连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导致刘少奇“皱起眉头”的主要原因是该汇报(  )

    ①不符合当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 ②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2.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 .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 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13. (2017高一下·舟曲期末) 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合作化运动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14. 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中,惟一正确的是 (  )
    A . 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 B .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C . 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D . 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 15.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 . 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 . 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 . “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 16.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 .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 .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 . 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 . 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 17. 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C . 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 . “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 18. 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 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 .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 “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 19.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 .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 .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 20. (2019高一下·宁德期中) 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

    分类
    年份

    工农业
    总产值

    国家财政收入

    国民收入总额

    工业固定资产

    农业
    总产值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1956年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966年

    约200%

    194.4%

    近180%

    300%

    124%

    111%

    161.7%

     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 . 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有效调整和整顿 C . 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 . 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二、综合题
  • 21. 物价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大量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年4月至1950年2月,全国出现4次大规模上涨风。物价的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都造成巨大困难。

    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材料三 《粮食供应证》

     

    请回答: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和危害。
    2. (2) 材料二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格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 (3) 材料三中的票证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票证制度的原因。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就增加了161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2. (2) 材料二所制定的目标是否达到?原因何在?
    3. (3)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阳铁厂的建成,耸动中外视听。然而,由于专制官办体制的腐败无能,铁厂从投产之始便财经亏损。汉阳铁厂又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形成系列,一度颇有生机,……然而,公司除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始见盈余外,财政常陷困境,外债沉重,终为日本势力侵入,无法摆脱半殖民地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留下残垣断壁。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材料二 为了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我们必须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使重工业生产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显著的优势。对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不能有任何的忽视。要求各项建设事业不分轻重缓急地齐头并进的倾向,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 报告的决议》

    材料三 1958年5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建议把1958年钢产量提高到850万吨。6月,冶金部根据各大区的钢铁规划提出了钢铁“跃进”计划并报告了中央,提出1959年全国钢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1962年可以达到8000万吨,甚至9000万吨。最后毛泽东下了决心,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

    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谈谈汉阳铁厂近代衰落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分析,中国采取怎样工业化途径?为此在武汉地区建设了一个什么大型重工业?
    3. (3) 材料二和材料三,党和政府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经济建设产生了哪些影响?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实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摘“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 (1)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 (2) 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 25. (2022高一下·儋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国家的社会生产力”,“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1958年报刊关于总路线的宣传

    材料二: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大会议……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会后为了在余下的四个月时间里(前八个月中生产钢400万吨)完成……1070万吨的任务,在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砍树挖煤,找矿炼钢,建起了上百万个小土高炉、小土焦炉,用土法炼铁炼钢。……1958年底,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对总路线的宣传,从思想路线上看其失误何在?
    2. (2) 据材料二,概括大炼钢铁运动的危害。
    3. (3) 结合材料,“大跃进”没能实现经济建设真正跃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