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时跟...

更新时间:2015-10-08 浏览次数:481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是(  )

    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③GDP迅速增长 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

    如图所示,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民公社化运动 B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 城市化速度加快 D . 改革开放
  • 3. 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从1957年11月到2002年从未间断。账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

    A . 率先跨入小康社会的见证 B . 政治剧变的见证 C . 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D . 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 4.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 .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 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 .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 .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5. 下列属于我国城镇化途径的是( )

    ①乡镇企业的发展 ②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大中城市数量不断增多 ④城市出现区域化倾向

    A . 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6. 对城市化进程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 (   )


    A . 小城镇的迅速崛起 B .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C . 城市区域化的出现 D . 建立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
  • 7. 目前已具规模的城市群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这表明我国(  )


    A . 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 B . 小城镇迅速崛起 C .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D . 城市化进程出现曲折
  • 8.

    下图EF段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的原因是(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正轨 D . 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推动
  • 9. 不少学者认为,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得到全球最好的教师,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 . 有线电视 B . 无线广播 C . 卫星电视 D . 互联网
  • 10. 肖恩·马洛尼说:“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个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 的所有知识。”他这样评价互联网的主要理由是(  )

    A . 互联网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 B . 互联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C . 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 D . 互联网的技术含量高
  • 11.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 .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 .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 . 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 .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条件和机遇
  • 12.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A .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 . 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 . 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 .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 13. 2007年世界十大流行语中排在第10位的是“Chinese”,这个词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崛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B . 中国正在崛起 C . 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D . 汉语逐渐成为世界统一语言
  • 14. 下表所列的文化现象中,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征的是(  )​

    A . 流行服饰:列宁装 流行语:最可爱的人 阅读:苏联小说 文娱形式:扭秧歌 B . 流行服饰:唐装 流行语:时间就是金钱 阅读:古典文学 文娱形式:看电视剧 C . 流行服饰:军装 流行语:破四旧 阅读:毛泽东选集 文娱形式:学唱样板戏 D . 流行服饰:中山装 流行语:下海 阅读:时尚杂志 文娱形式:跳交谊舞
  • 15. 近年来社会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3G、iPhone、电子书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  )
    A . 高科技产品的问世 B . 大量新事物涌现 C . 改革开放使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D . 人们追求时尚
  • 16. 下列事物和现象中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时期的是(  )
    A . 旅游热、移动电话、豪华住宅区 B . 银行卡、私人轿车、家电普及 C . 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 D .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装修热
  • 17.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从文风到词汇经历一次大换血。下列流行语体现20世纪90年代时代特征的是(  )
    A . “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 “市场体制”“因特网”“绿色食品” C .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 D . “入世”“和谐社会”“拆迁”
  • 18. 现在社会上“帅呆了,酷毙了”“粉丝”“菜鸟”“骨灰级”等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语言,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 B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 .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D . 市场意识带来的影响
  • 19. 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  )

    A . 物资供应较为紧张 B . 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 C . 女性缺乏审美情趣 D . 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
  • 20.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 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 .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 .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 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各时代的流行语:

    ①“志愿军”“尼龙”“大鸣大放”“大跃进”“大炼钢铁”

    ②“上山下乡”“串连”“知青”“右派”“样板戏”

    ③“平反摘帽”“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合资”“四化”

    ④“下海” “打工”“公关”“白领”“克隆”“知识经济”

    ⑤“入世”“WTO”“反恐”“黑客”“灌水”“斑竹”“伊妹儿”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 (2) 判断材料二的流行语各流行于什么年代。
    3. (3) 材料三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什么问题?请给出你的解决办法。
  • 2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作为上海改革开放龙头的浦东新区,更是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平地崛起,成为上海最现代化的一个城区。1990—2000年,浦东新区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29亿元,建成了以交通、通信、能源为主体的第一轮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建成了浦东国际机场、浦东信息港枢纽、地铁二号线、外高桥发电厂二期、东海天然气为代表的第二轮十大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初步构筑起浦东现代化交通、通信和道路网络框架。新区集中城市化面积已扩大到100平方千米,沿江中心城区矗立起现代化楼宇的宏伟景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城市化地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陆家嘴中心绿地、世纪公园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肺”。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拓展了浦东城区功能的内涵,而且构筑了浦东进入新世纪成为现代化城区的基础设施框架。1990年浦东新区经济增加值仅为60.24亿元,2000年已猛增至920.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3倍,平均每年增长20.3%,比同期全市经济增长率高8个百分点。

    ——摘编自苏智良《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

    请回答:

    1. (1) 据材料概括浦东新区城市生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面对当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有人赞同,也有人表示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2007年6月,中国上网人数为1.7亿,且以每年2 000万人的速度增加,而博客数量的增长则更快,到2006年上半年,撰写和浏览博客者已达2 800万人,而且估计今后几年还会猛增。

       材料二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博客”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网络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

    3. (3) 你认为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57美元,而我国只有27美元。1978年我周的人均GDP也只有230美元,位于巴基斯坦和坦桑尼亚之后。

    材料二:从1978年到1995年,我国GDP平均增长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1.8%,速度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十,2001年跃居第六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2. (2) 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 (3)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 25. 阅读下图:

    请回答:

    1. (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是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2. (2) 中国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3. (3) 如何评价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