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七)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与中国...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1257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在西方一般是指封建时代),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 . 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 . 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 . “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2.

    下图是张滨的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该漫画反映了           (  )

    A . 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 . 甲午战争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 . 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 . 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 3. 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 .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 . 使中国的独立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 . 近代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 4. 太平天国时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

    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 

    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个“辛亥”年,在这两年,中国各发生了一次重大革命运动,关于这两次革命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二者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二者都把斗争矛头直指本国政府

    ③二者都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④后者更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6.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  )

    A .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B . 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 C . 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 D . 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发
  • 7. 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  )

    A .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B . 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袁世凯复辟帝制 D .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 8. (2018高一上·涟水月考)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9.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的时期是(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0.

    下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次战役是(  )

    A . 徐州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淞沪会战 D . 百团大战
  • 11. 民国学者蒋廷黻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故鸦片战争的发生,非中、英两国所预料,更非两国所预谋。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观点与材料一致的是(  )

    A .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 B . 战争是英国预谋已久的 C .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 D . 社会制度差异是战争的起因
  • 12. 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 . 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 . 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 . 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 . 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 13. 1893年,日本拥有10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 019家,其中使用蒸汽动力的有675家,工人人数38万。日本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此时,中国官办工业企业只有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工业企业也只有100多家,只能给古老帝国的近代化提供一点“点缀”而已。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近代化工业实力决定战争性质 B . 日本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 . 中日近代化程度决定战争胜负 D .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近代化停滞不前
  • 14. (2017高一上·腾冲期中)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黄遵宪信中的“新约”是指(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5.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视角看,其最大价值在于(  )

    A . 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 . 变土地私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 . 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 . 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 16. “他的宗教热忱与爱国情怀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到来给太平天国后期较为沉闷的政局注入了新的观念和意识……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平。”这段材料中的“他”应是(  )

    A . 洪秀全 B . 李秀成 C . 洪仁玕 D . 陈玉成
  • 17. 1905 年春,中国现代化的两位先驱者严复与孙中山先生曾在伦敦就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辩论。严复主张渐进、启蒙,孙中山直言不讳地答道:“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作为“实行家”,这一年孙中山(  )

    A .  建立兴中会,开始民主革命  B . 组织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 C . 发动新军,筹备武昌起义         D . 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8. 《天朝的镜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 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 . 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 . 参与者反对君主制 D . 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 19. 中华民国外交官顾维钧曾指出,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督军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要求“巴黎代表团应采取明确的爱国立场,拒绝签字,以符民意”。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民意就是外交方针                              B . 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 C . 官民联合成为潮流                              D . 学生成为救亡运动的主力
  • 20.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说:“‘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以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 ③民族意识觉醒下的斗争 ④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1.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

    A .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 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 . 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 . 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22.

    下面是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示意图。对图片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B . 说明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C . 无产阶级还不成熟,力量弱小 D . 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 23. 《血肉长城》有如下记载:“大战历时三个半月……一共进行了1 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 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同时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 1 500 公里。”关于该“大战”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 .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C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确保了国际交通线的畅通
  • 24. 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迫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

    A . 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 B . 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 C . 海南岛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 D . 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 25.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对国民党要员提出了与中共谈判的总体原则,即通过谈判对中共“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这表明蒋介石(  )

    A . 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 B . 满足了中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 C . 以政治民主化换取中共交出军队 D . 借口中共军事威胁拖延民主进程
  • 26.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一切由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7. (2023高一下·肥东开学考)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A .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 28. (2020高三上·衡水期中)

    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

    A . 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B . 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C . 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 D . 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
  • 29.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

    A . 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 . 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 . 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 . 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 30. (2018高一上·应县月考) 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 .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 . 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 .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 . 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 31. 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

    A . 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 . 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 . 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 . 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 32. 1904年《时报》载:共和国家,主权在民,举凡一切政务,非由吾民通过,不可贸然施行,此必然之理也。由此观之,吾民责任重大,已不待言。从中折射出当时中国(  )

    A .  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D . 民众国家责任意识增强
  • 33. (2016·江南模拟) 民国初年,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易数千年之帝制以共和,其造端之宏大,非一姓之兴亡所能拟也。”1921年梁启超表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梁启超(  )

    A . 对辛亥革命从颂扬到完全否定 B . 意气用事和思想的摇摆不定 C . 从注重政治变革到只看重文化变革 D . 对辛亥革命的批判和深刻反思
  • 34. 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向,局限于政治斗争了。”“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  )

    A . 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 . 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 C .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 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 35. 《郑超麟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 . 实业救国愿望 B . 民主科学思想 C . 社会主义思想 D . 爱国救亡精神
  • 36. “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 .  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 . 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 . 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 . 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 37. 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  )

    A . 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 B . 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C . 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D . 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
  • 38. 某一历史文件中写道:“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

    A . 促进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兴起 B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 表明国共谋求实现第三次合作 D . 在形式上奠定了和平建国的基础
二、材料题
  • 3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演进以洋务运动所提倡的技术模仿为第一阶段之特征,但自强求富凡三十年,甲午一战化为乌有。知识阶层检讨之余,认为日本有宪法而强,中国无宪法而弱,立宪强国之说遂逐渐成为二十世纪初政学两界的共识。

    ——《中国百年宪政之路》

    材料二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诚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三 牛头上的马嘴。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的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要市民社会的发展,要需要知识的教育,要需要发达的那种信息的传播。——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走上探索宪政之路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三对中国近代实施宪政失败的原因分别是怎样认识的?假设他们的观点成立,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 4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关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观点

    来源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即革命性和妥协性。在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但在发展生产赚取利润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又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994年

    如果重新理解晚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或者说近代中国所走过的全部道路,我们应该承认,正是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每每引领中国社会往上走,正是中国资产阶级逐步从社会的边缘阶级逐渐成为社会重心,引领社会、稳定社会,并为社会指明发展方向,方才使中国社会在过去两百年的转型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波折,减少了震动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2013年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