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2019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一)(...

更新时间:2018-12-10 浏览次数:67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
  • 1. (2018·岳阳) 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划线宇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信自己吧!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吧。把自己的心智公之于众,并努力实战。因为藏在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你能胜任什么事情,不但别人无法知xiăo,而且若不动手尝试,你对自己的这种能力也会一直蒙不察。只要做到这样,自己拔cuì超群就更有可能。

  • 2. (2018九上·衢州期中)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 (2) 秋草独寻人去后,。(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3. (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 (4) 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人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深情,“”,一部中国文学史,写尽了乡情、乡愁。(选用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句子。)
    5. (5) “”,有时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让我们彻底洗去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从而坚定“”的信念。(选用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句子。)
  • 3. (2018·湖州模拟) 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日,黛玉梳洗完了。 B . 两股战战,几欲先。        (那六兄弟)一齐吆喝道:“了这猴精也。” C . 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敢欺我耶!” D .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老督管又道:“耐他(杨志)一耐。”
  • 4. (2018九上·衢州月考) 名著赏析。                                    
    1. (1) 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A .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 (2)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艾青诗选》中具体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二、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 . 《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 . 《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 . 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2.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 (3)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第⑦段中加下划线字“这”指什么?
  • 6. (2018九上·湖州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甲】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 , 但是价格便宜 , 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

        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1期,有改动)

    1. (1) 根据小说情节,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那年夏天,苏小童没考上高中,进城随父亲;当他发现了的秘密后,对父亲心生怨恨,于是有了新的筹划:。八月底,他实现了回老家读高中的愿望。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简要分析父子俩的心理。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 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3. (3) 文章划波浪线的甲乙两处文字联系起来看很有意味。同样是做买卖,思路也相似,却体现出人物不同的行事方式与人格品质。请你仔细揣摩这两处文字,作简要评析。
    4. (4) 小说题目是“苏小童的夏天”,这个夏天对他而言,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
  • 7. (2018·杭州)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夏曰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哇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a)蝶;蝴蝶

    1. (1) 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

      高诗中“”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 (2)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 8. (2018·河北) 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五日死,楚人以舟楫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 , 祖父琼 , 为太尉 , 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 , 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注释】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⑪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⑫燎:燃烧。⑬炬:火把。⑭祈:乞求。⑮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⑯兆:预兆,征兆。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之竞渡                  谓:

      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

      ③从夕达       旦:

      为大雨之兆   是:

    2. (2) 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 .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 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 (4) 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5. (5) 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四、综合题
  • 9. (2018·潍坊) 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收获。

    材料2: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3: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买了3000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

    1. (1) 阅读“材料1”,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2. (2) 结合“材料2”“材料3”,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3. (3) 下面是社区阅读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多处语病,请指出两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②在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处,修改意见:

      处,修改意见:

五、写作题
  • 10. (2018九上·湖州月考) 按要求作文。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

    “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蔬菜,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杨绛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讲述你的经历,抒写你的感受,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少于600字;③不要出现含考生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