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田赋 | 工商税总额 | ||
数额(单位:元) | % | 数额(单位:元) | % | |
1842 | 42293282 | 76 | 13030589 | 24 |
1885 | 49829423 | 48 | 53405201 | 52 |
1890 | 51999675 | 44 | 66323100 | 56 |
1903 | 57269194 | 38 | 92143422 | 62 |
1911 | 74076073 | 27 | 202723658 | 73 |
产量 年份 | 粮(百万吨) | 棉(百万吨) | 纱 | 布(亿米) | 原油(万吨) | 煤(亿吨) | 钢(百万吨) | 发电量(亿度) |
1953 | 163.42 | 1.30 | 65.6 | 38.3 | 43.6 | 0.66 | 1.35 | 72.6 |
1957 | 195.05 | 1.64 | 84.4 | 50.5 | 146 | 1.31 | 5.31 | 193 |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欧洲其他国家 | 世界其他地区 |
所占比例 | 25% | 11% | 9% | 9% | 24% | 22% |
材料一:至迟自西周开始,已经就医药事物而设官立制。汉代出现太长太医和少府太医令两种职能上有所区分的官职;北齐发展为太常寺太医署和门下省尚药局两种机构。隋炀帝时将药藏局归殿内省。实现了药藏局职能与隶属关系的统一。唐朝建设医疗制度,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还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此外,根据各个时期需要,唐代的皇帝还曾针对医疗问题发布过一些敕文。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宋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又设太医局,掌疗官吏军民疾病;以“恤贫疗疾”为宗旨的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同时政府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政府还经常性地施药济民,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此外,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为总结前代医学经验,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市,医药普及程度已相当高,闹市摆摊卖药、走街串巷行医者、医官药铺数量众多。总之两宋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各阶层的努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朱瑞熙等著《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材料一: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二:(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甘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材料:荀子有著作传世。他重视儒家经典,在《荀子·劝学》中主张“始乎诵经,终于读礼”;又在《成相篇》中写道:“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有设民方知。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他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消极无为成分,主张“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志,夫是之谓能参。”“制天命而用之”。清初精研诸子的傅山指出,荀子的思想实际“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而且在一些观点上“又有近于墨家者言”。荀子力图以他在学术思想领域“齐言行”的努力与当权者“一天下”的政治活动相配合,为“一天下”服务。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曾向秦昭王建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