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川教版 /九年级下册(2018) /世界现代史 /第二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

更新时间:2019-01-07 浏览次数:2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 .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 2.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

    A .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 . 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 .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 3. 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

    A . 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 B . 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D .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
  • 4. (2019九下·江都月考) 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

    A . 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 .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 . 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 . 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 5.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 .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 .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 .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 6. 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

    A . 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 . 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 C .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 . 注重思想政治说教
  • 7. 下面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下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7

    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


    A . 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 .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C . 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 . 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 8.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 .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 9.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 .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 .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 .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 10. 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 . 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 . 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 . 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 . 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
  •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