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7年浙江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基础知识与古诗文专项特训...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833 类型:二轮复习
一、  语文知识积累
  •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春天走到山上, 看到满山花朵(zhàn)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尽情大喊几声。夏夜漫步海(bīn), 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被许多喜悦和惊(yà)充满,竟然可以热泪(yíng)眶。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①青青子衿,。(《诗经·子衿》)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⑤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描写水急舟横之景的诗句“ ”,寄寓闲适之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写苔绿草青之景的句子“”,流露自得之意;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月清霜冷之景的诗句“”,隐含羁旅之思。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友人惭,下车

    ②男有分,女有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 . 欲行,转视积薪后    一日,黛玉梳洗完了 B . 两股战战,几欲先    (那六兄弟)一齐吆喝道:“了这猴精也!” C . 燕雀知鸿鹄之志哉 操见了大怒曰:“匹夫敢欺我耶! ” D .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老都管又道:“耐他(杨志)一耐。”
  • 5. 名著阅读。

    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填空。

      经典名著中不乏奇人,他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施耐庵《》(填作品名)中花荣的射箭技术令人赞叹,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填人名)雕刻艺术举世闻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苏七块(填人物本领)堪称绝活。

    2. (2) 人,常常在行走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小王子离开了自己的星球,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庄园。

          请你选择“小王子”或“简·爱”,写出他(她)离开的原因及行走对其人生的意义。

      你选择哪个,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二、古诗文阅读
  • 6. 古诗阅读

    (一)若耶溪上

    (南宋)陆游

    九月霜风吹客衣,溪头红叶傍人飞。

    村场酒薄何妨醉,菰正堪烹蟹正肥。

    【注释】①此诗写于作者严州任满,卸任归乡之后。②村场:村庄祭神的场地。③菰(gū):俗称茭白,可食用。④堪:能够,可以。

    1. (1) 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回到故乡的愉悦之情,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卸任后的落寞之感。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 7. 文言文阅读

    (二)浪游记快(节选)

    (清)沈复

        余居园南,屋如舟式,庭有土山,上有小亭,登之可览园中之概。绿阴四合,夏无暑气。琢堂为余额其斋曰“不系之舟”。此余幕游以来第一好居室也。土山之问,艺菊数十种,惜未及含葩,而琢堂调山左廉访矣。眷属移寓潼川书院,余亦随往院中居焉。

        琢堂先赴任,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辄出游。乘骑至华阴庙。过华封里,即尧时三祝处。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柏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殿廷古碑甚多,内有陈希夷书“福”“寿”字。华山之脚有玉泉院,内有石洞如斗室。其地水净沙明,草多绛色,泉流甚急,修竹绕之。洞外一方亭,额曰“无忧亭”。旁有古树三株,纹如裂炭,叶似槐而色深,不知其名,土人即呼曰“无忧树”。

        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归途见林柿正黄,就马上摘食之,土人呼止弗听,嚼之涩甚,急吐去。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土人大笑。盖柿须摘下煮一沸,始去其涩,余不知也。

        (选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释】①琢堂:姓石,沈复儿刚好友。②幕游:指沈复离乡做了石琢堂的无官职的辅助人员。③土人:本地人.④太华:指华山。

    1.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惜未含葩 ②余与子琴、芝堂等无事,出游

      ③内有陈希夷“福”“寿”字    ④泉流甚急,竹绕之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下骑觅泉漱口,始能言。

    3. (3) “庙内多秦槐汉柏,大皆三四抱,有槐中抱柏而生者,柏中抱槐而生者。”文中这个句子写出了树的等特点。

    4. (4) 作者书斋名为“不系之舟”,原因有哪些?根据你的理解简要回答。

    5. (5) 最后一段中,“太华之高不知几千仞,惜未能裹粮往登焉”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全文回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