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

更新时间:2019-03-15 浏览次数:56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图是清代金瓶掣签仪式所用的金奔巴瓶。作为文物,其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    )

    A . 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 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 C . 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最新成果 D . 印证了清朝皇帝皈依佛教的史实
  • 2.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中国人的“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 . 百家争鸣 B . 罢黜百家 C . 天主教会 D . 君主专制
  • 3.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无数次变革证明了“思想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而社会变革又是对思想理论的落实与实践”。以下各项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是(    )
    A . 人文主义——德国统一 B . 地圆学说——文艺复兴 C . 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 D . 人民主权——俄国改革
  • 4. 《拿破仑时代》一书中指出:“拿破仑个人的影响诚然是可贵的,但是只有顺应正在推进欧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响才能起作用。”下列措施中顺应当时推进欧洲文明潮流的是(    )

    ①颁布《拿破仑法典》

    ②发动雾月政变

    ③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④发动对俄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5. 人类历史是一部对美好生活的探索史。下列作品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的探索的是(    )

    ①但丁《神曲》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

    ④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6. 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天朝田亩制度》严重脱离实际,在当时的环境下无法真正实施 B . 19世纪末,爆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 C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开始兴办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D .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设立的新式学府,后以其仕学馆为前身,成立北京大学
  • 7. 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其中②处应该填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8. 有学者在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背景时写道: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传播基督教的热情、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掌握大量天文地理知识。据此可推断这一历史事件是(    )
    A . 开辟新航路 B . 科学革命 C . 工业革命 D . 资产阶级革命
  • 9. 许多西方人认为李鸿章是中国19世纪第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将他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据下表可知李鸿章(    )

    年份

    主要大事

    1863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

    1865

    创办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1872

    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

    着手组建北洋海军,加强海防

    A . 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C . 是清政府签订条约的特定代表 D .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10. “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如果我无须解放任何一个奴隶便能拯救联邦,我愿意那样做;如果必须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才能拯救联邦,我也愿意那样做。”这段话表明(    )
    A . 废除奴隶制是林肯政府的最终目的 B . 只有废除奴隶制才能拯救美国 C . 维护美国统一是林肯的首要出发点 D . 维护美国统一是为了废除奴隶制
二、非选择题
  • 11. 古诗文往往蕴含着很多的历史信息。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序号

    诗句

    作者

    反映的史实

    A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平定东南沿海倭寇

    B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材料二: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

    ——靠知

    1. (1) 联系所学知识,在材料一表中①②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2. (2) 材料一所反映的史实是否佐证了材料二中郑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判断理由。
  • 12.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陈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英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曾这样耀武扬威……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是,19世纪60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摘自史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

    ——摘编自《中国崛起策》

    材料三: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着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和光绪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相同困境,并指出日本通过哪一改革迎来了“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2. (2) 结合材料二,三,说明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 13. 变化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英国用“光荣革命”用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黄宗羲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他呼吁士人普遍参政、议政,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主张。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材

    1. (1) 补充材料一中①处内容,并说明材料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2. (2) 材料二中所谓“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指出其主要特点。
    3. (3) 解读以上三则材料信息,以“政治制度革新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合理,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