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H2O2)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实验室可用以下两种方法制取氧气:
方法a:利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过氧化氢 水+氧气
方法b: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但是,若氯酸钾固体中混有可燃性杂质,加热时极可能发生爆炸;而且利用此法制得的氧气中往往含有一种有毒的杂质气体﹣﹣氯气.回答下列问题:
(I)指出装置图中指定仪器名称:①.
(II)选择方法b制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择,若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对应的收集装置应选择(填装置字母代号).不能用装置E来收集氧气的理由是.
(III)某同学在关闭装置B中的弹簧夹后,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时发现:当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后,长颈漏斗中的水就下不去.这种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填“良好”或“不好”).
共同点一:
共同点二:
【猜想】土豆丝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或总结 | ||
结论 | 总结 | |||
实验一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有气泡产生,木条不复燃 | 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但是. | 土豆丝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实验二 | 向盛水的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没有明显现象 | 水和土豆丝不能放出氧气 | |
实验三 | 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土豆丝,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土豆丝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 |
①请你帮小明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②在小明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人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土豆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