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同...

更新时间:2016-01-29 浏览次数:83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二下·白山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 . 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 . 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 . 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 . 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 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②③
  • 3. 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

    A . 生产力迅速发展 B . 称雄天下的欲望 C . 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 . 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 4.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

    A . 消灭旧贵族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实行以法治国 D . 废除分封制
  • 5.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 . 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B . 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 . 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 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6.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                   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                   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2018高二下·陆川期中)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

    A . 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 . 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 . 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 . 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 8. (2017高二下·会宁期中)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 .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 9. 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   )

    A . 诸侯争霸的冲击 B . 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 . 百家争鸣的冲击 D . 变法改革的冲击
  • 10.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            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1. (2021高二下·定远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

    ①井田制瓦解 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④百家争鸣 ⑤争霸战争频繁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 12.

    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   )

    A .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 C .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 宗法分封制解体
  • 13.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 .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 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 . 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 14.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 . 春秋诸侯争霸 B .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 . 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 .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5.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 最本质的是(   )

    A . 由分裂走向统一 B . 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 . 诸侯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 . 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 16.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 . 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 .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C . 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 . 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 17.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

    A . 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 . 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 . 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 18. (2017高三上·成都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 .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 19.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 . 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 . 秦孝公求贤若渴 C . 秦孝公希望改革 D . 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二、非选择题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目标,也是他的政治纲领。“使农益劝”的办法是计口授田,对每个“农夫”授田一百亩,收入归耕者所有,国家抽十分之一的税。照李悝的计算,当时粮价是每石三十个钱。这十一之税收的是粮食或是钱,材料没有说明,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实物地租;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货币地租。

    材料二  魏文侯问李克(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摘自《魏文侯问李克》

    1.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的目的。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改革产生的影响。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失败的原因。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侯问李克(李悝)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战国初期,吴起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而且盘根错节,动弹不得。吴起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 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体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起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和改革目的。

    2. (2) 根据材料,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