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1-29 浏览次数:6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商鞅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

    A . 秦孝公大力支持 B . 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C . 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 . “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 2.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A .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 . 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 . 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 3. 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 . 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 .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 . 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4.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

    A .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 .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 .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 5. 我国古代变法在性质上一般有以下几种。其中商鞅变法属于(   )

    A . 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B .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 C . 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改革 D . 封建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
  • 6.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以儒家理论为指导思想

    ②宗旨是富国强兵

    ③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改革

    ④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各个领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7. 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     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8.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杀身之祸的是(    )

    A .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 .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C .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D .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9.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 .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10.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 . 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 . 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 . 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 11.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 .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 C .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 .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 12.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

    A . 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 . 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 . 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 . 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 13. 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徒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14.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见,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秦国崛起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历史作用是( )

    A . 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 . 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 . 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D . 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 15.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以上《汉书·识货志》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②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的积极作用③作者是站在劳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的 ④作者已能着眼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16. 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

    A .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 .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 17. 商鞅变法中有“更制其教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有( )

    ①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②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④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8. 《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作者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 作者既肯定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又认为其对社会有破坏作用 C . 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 D . 作者对商鞅变法采取了科学的评价方法
  • 19.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这段史料可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鞅变法的措施包括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等

    ②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③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增

    ④商鞅变法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20. 最近热播的历史大片《大秦帝国》深深震撼了秦迷的心,也震撼着创业者的心。秦孝公作为一个典型的创业领袖无疑为今天的创业者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与教材!秦孝公身上映射出创业者的重要特质:改革创新的胆魄。秦孝公大胆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并取得成功。商鞅变法对秦由弱变强进而统一六国起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  )

    A . 加速了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 . 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C . 秦国军事实力日益增强 D . 秦国文化得到其他六国的认同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变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等待左庶长。”

    ——《史记  秦本纪》

    材料三    商鞅与甘龙、杜挚等争论,针锋相对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君书·更法》

    材料四  《韩非子  和氏》记载:“(商鞅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即位)商君车裂于秦。”

    《战国策  秦策一》记载:“秦妇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韩非子  定法》记载:“秦法未败。”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君车裂于秦”的原因。

    2. (2) 韩非子为什么说“秦法未败”?“秦法未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对商鞅变法一整体评价。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改革往往影响深远。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认识与见解。

    ①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②1898年章太炎时任《昌言报》主笔,发表《商鞅》,认为:(秦统一)“非嬴政之能,乃商鞅变法之功”,秦行商鞅法,坚持“法治不变”,“奋六世之余烈,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中。”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的必要性。

    2. (2) 你赞同上述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实施的目的。

    2. (2)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 2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商鞅新法规定,全国划为41县,各县设县令和县丞,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邻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商鞅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去徭役;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四:“商鞅虽死,秦法未亡”,毛主席:“……神龙虽死秦犹在……百代犹行秦法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指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否达到?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目标,是否达到?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变法。

  • 25.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

    请回答:

    1. (1) 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 (2) 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4. (4) 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