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历史高二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1-28 浏览次数:24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打击了贪官污吏 B . 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C . 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D . 三长直属于中央
  • 2.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
  • 3.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   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孝文帝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在此反映北魏孝文帝( )

    A . 入主中原的愿望 B . 实行汉化政策 C . 改革的坚强决心 D . 废除宗法制的决心
  • 6. (2017高二下·会宁期中)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主要目的在于( )

    A . 笼络汉族地主 B . 稳定鲜卑社会 C . 巩固北魏统治 D . 促进民族融合
  • 7. 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项措施是(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俸禄制 D . 迁都洛阳
  • 8. (2017高二下·会宁期中)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

    A . 体现男女平等的待遇 B . 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 . 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D . 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 9. 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小张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        ②三长制       ③整顿吏治      ④改穿汉服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0. 《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   )

    A .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B . 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 .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D . 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 11.

    下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

    A . 北魏的均田制 B . 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 .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 . 中共的土地改革
  • 12. 北魏孝文帝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   )

    A . 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 C . 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D . 洛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
  • 13.

    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 .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 . 改鲜卑人为汉人            D . 消灭了鲜卑陋习
  • 14. (2017高二下·钦州期末) 北魏孝文帝改革移风易俗的内容包括(  )

    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5. (2016高二上·武邑月考)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

    A . 井田制 B . 封建土地私有制 C . 均田制 D . 分封制
  • 16.

    下列各项对下图中迁都影响理解准确的是(   )

    A .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 .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 利于削弱世家门阀特权 D . 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合
  •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 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 . 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 . 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 . 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 18. 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

    A . 均田制的推行 B . 民族融合的加深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社会风俗的变化
  • 19.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

    A .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 .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20.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 .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 .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 . 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 .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
    2. (2) 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
    3. (3) 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4. (4) 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由是始议均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1) 北魏孝文帝得以顺利推行均田制的重要前提是什么?
    2. (2) 概括材料一、二中授田的主要方法。
    3. (3) 均田制的实施对北魏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 23. 阅读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二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 (1) 从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角度,你对材料一中所述的内容有何认识?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就其成因而言,你感悟到了什么?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 (1) 据材料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

    2. (2) 材料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3. (3) 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

    4. (4) 迁都有何意义?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材料五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一一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 (1) 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一至材料四中的哪些材料? 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 (2)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3. (3)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