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

更新时间:2019-03-14 浏览次数:532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 万隆会议召开 B . 越南战争爆发 C . 苏共“二十大”召开 D . 朝鲜战争停战
  • 2. 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 . 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 . 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 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 . 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 3. (2022高二上·哈尔滨开学考) 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 .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 .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 4. (2024高一下·绵竹月考)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 5. (2017高三下·河北模拟) 阅读下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苏联经济的年增长率(1951年—1985年)(单位:%)

    时间

    1951—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苏联官方统计

    10.1

    6.5

    7.8

    5.7

    4.4

    3.5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估计

    5.6

    4.9

    5.1

    3.0

    2.3

    0.6

    麦迪森的估计

    5.2

    4.8

    4.8

    2.9

    1.8

    1.7

    苏联学者的估计

    7.2

    4.4

    4.1

    3.2

    1.0

    0.6

    A . 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B . 六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 . 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 D .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 6. (2017·濮阳模拟) 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量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B . 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 . 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D . 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 7. (2017高三上·漯河期中) 奥地利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 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B . 列宁领导的革命的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 C . 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 . 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符合人民意愿
  • 8. (2022高二上·深圳月考) 1917-1950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并进行了建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这项巨大的试验改变了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版图,影响了20世纪的大部分进程。“另一种经济体制的试验”(    )
    A . 特指列宁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B . 加快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 C . 扩展到欧亚社会主义国家 D . 助推了美苏在世界范围争霸
  • 9. (2022高二上·深圳月考) 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材料表明当时(    )
    A . 社会主义成为历史发展主导 B . 苏俄和英德等西方国家建交 C . 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极大 D . 苏俄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现实需要
  • 10. (2018·江苏模拟) “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    )
    A . 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形成 B . 俄国已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 D . 布尔什维克党完全掌握了政权
  • 11. (2018高二下·南宁期中)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
    A . 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 . 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 . 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 . 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 12. (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A . 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 . 改革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 . 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 13. (2018高三上·成都月考) 1919年7月有人攻击俄共(布)实行一党专政。列宁却这样回答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而且我们决不能离开这个基地。”材料说明(  )
    A . 列宁时代已经奠定一党专制的基础 B . 苏俄欲巩固政权必须多党联合执政 C . 这是斯大林模式对苏俄经济方面的要求 D . 一党专政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由之路
  • 14. (2019·浙江模拟) 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条件下帝国主义列强忙于相互厮杀而无暇进行干涉,俄国革命就很难如迅速地取得胜利;假如没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坚强领导,俄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这说明十月革命的胜利(  )
    A .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民主 B . 充分发挥了工农兵联盟的巨大优势 C . 首创了暴力革命的先例 D . 体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的结合
  • 15. (2021高二下·射洪开学考) 1933年,苏联规定农庄的首要义务是每年向国家交售规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中粮食的交售额占到产量的32%~43%,而国家给付的价格却低于成本,这就是苏联的“义务交售制”。这一制度(  )
    A .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B . 完全否定了市场的作用 C . 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措施 D .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
  • 16. (2018高三上·肥东月考) 《全球文明史》中写道:“由于中产阶级的弱小,自由主义在俄国没有深厚的基础。自由主义领导者们试图维持俄国对战争的参与,但这增加了经济的困境和群众的不满情绪。”据此可知,当时的俄国(  )
    A . 沙皇政府的统治出现危机 B . 临时政府的统治缺乏合法性 C . 临时政府的政治策略失当 D .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 17. (2018高三上·定远月考) 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涉及煤炭开采、汽车拖拉机制造、收音机和各种仪器的生产。与此同时,苏联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苏联也派出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这说明苏联(  )
    A . 实行新经济政策多错并举建设社会主义 B . 抓住世界缓和局势与西方贸易互通有无 C . 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快速建成工业化强国 D . 利用大危机借助西方科技实施一五计划
  • 18. (2019高二下·临渭期中) 1928年至1929年,苏联遇到了“谷物收购危机”,进而影响工业化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剥夺富农的财富和生产资料,斯大林决定从1929年开始以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进行迅速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很多地方只用几个月就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达到93%。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A . 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 B . 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C . 为工业化的发展积累资金和原料 D . 顺利改造了生产关系
  • 19.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下表整理自《试析十月革命胜利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文,反映的是俄、德、美三国在一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工人占国家全部工厂工人数的比重情况。材料意在说明十月革命时(    )

    国家

    俄国

    德国

    美国

    年份

    1902

    1907

    1909

    比重

    47.8%

    15%

    17%

    A .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 B . 国际工人阶级走向联合 C . 俄国无产阶级战斗力更易发挥 D . 国际工人援助了十月革命
  • 20.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 . 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 .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 . 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 21. (2018高三上·五华月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人民政权通过的决定中,最能反映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水平的选项是(    )
    A . 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战争 B . 建立人民委员会取代临时政府 C . 土地国有,劳动者使用 D . 选举列宁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 22. (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 “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 .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 23. (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 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这表明(    )

    A . 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 . 苏联“五年计划”成就得到一定肯定 C .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 . 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 24. (2018高三上·吉林月考)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他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这段话认为苏联解体(    )

    A . 是整个政治经济经济体制失败的产物 B . 主要原因是内部民族矛盾 C . 根源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 . 是西方国家采取冷战遏制的结果
  • 25.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917年革命之前,各种矛盾的集合与交织使俄国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农村经常发生夺取地主土地、粮食和饲料的农民骚动,奴隶制残余依然存在,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抗加剧,罢工活动不断。这意味着(    )

    A .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 . 无产阶级革命才能解救俄国 C . 十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 D . 一战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 26. (2019·黑龙江模拟) 1935年8月30日到31日夜间,苏联采煤工斯达汉诺夫利用老式风镐,创造了5小时45分采煤102吨的记录,超出当时普通定额的13倍,其本人成为全苏工人学习的榜样。这说明了(    )

    A . 苏联工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B . 新经济政策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C . 工业化建设中工人热情高涨 D . 苏联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
  • 27. (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 28. 丘吉尔在谈及对斯大林的评价时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主要反映出(    )
    A . 苏联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基础 B . 英国意欲学习苏联的工业化模式 C . 西方对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态度宽容 D . 斯大林模式在某些方面仍有可取之处
  • 29. (2019高二下·鹤岗期末) 列宁主张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自下而上的,由全国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但由于苏维埃支持临时政府,而群众又信任苏维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号召立即推翻临时政府,那是错误的。基于这种分析,列宁提出(  )
    A . 以暴力方式夺取政权 B . 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 C . 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D . 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30. (2018高三上·福建模拟) 列宁认为:“农民不是社会主义者。如果把农民当作社会主义者来制定我们的社会主义计划,那就是把这种计划建立在沙子上。”这种认识(  )
    A . 意识到战吋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 B . 奠定了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C . 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效果 D . 不利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 31. (2018·遂宁模拟) 某文章这样写道,“20世纪30年代就是这样被载入史册的。假如随便翻阅一下当年任何一种报刊、任何一部受欢迎的小说,你都会受到战斗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灵感的气息的激励,感受到一种投身到全国——从天南到海北——伟大的改天换地的行动中去的激情。”材料内容表现的是(  )
    A . 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蓬勃发展 B .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运动如火如荼 C . 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大力修建公共工程 D . 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热火朝天
二、材料分析题
  • 32. (2018·临川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经济的盛衰……绝非外在的“干扰因素”所致,而是工商界自身的规律。……理论意义上的萧条,指的是产量、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长期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只能用经济体系自身的各种因素的作用来解释……历史经验似乎表明,即使在没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可能导致商业周期趋势的地方,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出这种或那种趋势。

    一一摘编自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

    结合材料和中外历史知识,围绕“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33. (2018高三上·牡丹江期末)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1978年4月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之后,推行了一套仿效苏联的改革政策,违背了阿富汗社会文化传统,激起国内的普遍反抗。阿富汗政府紧急请求苏联派兵帮助镇压,经反复考虑,苏联的基本态度是不直接出兵阿富汗。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在犹豫中否定了出兵的设想,但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而阿明杀死塔拉基使形势恶化了,在克格勃和国防部的推动以及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最终走上了出兵道路。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1980年l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作出撤军的决定。

    ——摘编自李琼《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
  • 34. (2017高三上·宝应月考)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 35. (2017高三上·阜宁月考) 世界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在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摘编自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涵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 (1) 材料一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2. (2) 运用相关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 36. (2017·深圳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l888-1938),联共(布)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1920年初,他完成《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认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否定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派反对并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增加赋税等牺牲农民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布哈林批驳托洛茨基派现点,他指出:“俄国将拉着农民的大车以蜗牛爬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徉到发展;在农业社会主又改造中应该先组织消费合作社,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反对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指标。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哈林反驳“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时提出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经济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 37. (2017·开封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