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二)

更新时间:2019-03-21 浏览次数:144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
    A . 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B . 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 C . 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 . 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 2.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
    A .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 .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 . 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 .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 3.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设置专门场所以供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居住,并用“归正”、“慕义”等词为其居所定名。此举旨在(    )
    A .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4.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A .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C .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 .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5. (2019高二下·平遥月考)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 . 封建化的过程 B . 汉化的过程 C . 工业化的过程 D . 农业化的过程
  • 6. (2023高一上·钦南期中)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
    A .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 .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 7. 《魏书·食货志》中记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这则材料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 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北方商业萎缩,北魏一度有所复苏 C . 北方经济逐渐赶上南方 D . 北魏开始流行货币地租
  • 8. (2019高二下·平遥月考) 孝文帝时,有诗歌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B . 儒家文明影响到鲜卑族的习俗 C . 鲜卑文明融入汉族社会生活 D . 北魏实行均田制,国力强盛
  • 9. 《魏书》载:“(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上文表明推动孝文帝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 . 崇尚武力控制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认同汉族文化 D . 避免政治斗争
  • 10. 北魏征服中原时,遇到了许多豪强地主建立的“坞堡”,它们“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并拥有武装。面对这种情况,北魏统治者采取的策略是(    )
    A . 铲平豪强地主,消灭割据隐患 B . 实行宗主督护,构建基层政权 C . 广泛发动农民,消灭豪强地主 D . 严令地方官员,孤立豪强地主
二、非选择题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熙宗继位后进行改制。1135年,熙宗仿辽、宋官制,兼采唐制,朝中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设尚书令,专管大政事,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皆在丞相之下。地方仍一国两制,既有依辽、宋旧制设立的路、府、州、县,女真族所在各地仍置猛安谋克,猛安比照州,谋克比照县。1138年,设立御史台,监督百官以强化皇权;颁布封国制度,强调贵族大臣封王授号,只是荣誉勋爵,并不拥有封地,以削弱分裂势力。根据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考辽宋之法,制成《皇统制》,统一了全国法律。

    熙宗改制显示出女真社会接受汉文化的历史趋势,也反映了金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迫切需要,加快了女真社会汉化步伐,在金朝历史上的积极意义不容低估。

    ——虞云国《细说宋朝55:金熙宗》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熙宗改制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熙宗改制的影响。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诏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林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货币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 13. 改革赋予社会发展以新生命力,社会在改革中不断前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中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