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二)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18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 青苗法、募役法 B .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 免役法、更戍法 D .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 2. 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发生的下图现象中可借鉴的反面教训不正确的是(    )

    A . 关注民生 B . 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 C . 变革应符合社会现实 D . 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
  • 3. (2020高二下·襄阳月考) 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 庆历新政 D . 王安石变法
  • 4.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原因有(  )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 5. (2021高二下·镇赉县月考) 王安石变法的“募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意义是(    )
    A . 限制了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的特权 B .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C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 使封建赋税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
  • 6. 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 . 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 . 北宋王朝十分腐败 C . 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D . 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 7. 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
    A .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 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8. (2020高二下·定远月考)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  )
    A .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B .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 9. (2019高二下·平遥月考)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 . 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 . 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 . 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 . 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 10. 下图是北宋前期兵员增长示意图,其反映的现象说明了(    )

    A . 地方将领擅自扩充兵员,拥兵对抗中央 B . 宋初削弱地方军事力量的国策发生了变化 C . 政府为抵御边患和稳定内政而扩充军队 D . 宋太祖以后,统兵将领的地位逐渐提高
二、非选择题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顺治时设河道总督治理黄河,康熙时河道总督也兼治京杭大运河。雍正帝将河南、山东黄河段设为东河,江苏段设为南河,分置两河总督管理。乾隆时期,两河总督在各省设置了二十多个厅汛,每年用于河工的经费平均在七百万两左右,占当时国家收入的六分之一。1855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当时内争外扰几乎将大清王朝逼到了死亡边缘,堵筑黄河决口所需多达两千余万两白银,捉襟见肘的清廷迟迟没有解决,黄河终夺山东大清河入海,苏北河道遂断流,江苏南河总督成为摆设。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一代大政——河工,关系黄河、大运河治理的国家工程,失去了昔日的殊荣而走上了解体之路。当然,河政体制的消逝也与晚清海运,铁路运输和商品市场扩大等密切相关。

    ——摘编自贾国静《清代河政体制演变论略》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前期河政体制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指出清朝晚期河政体制逐渐解体的原因。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后上奏皇帝说:“纲纪法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敕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微清其流,必澄其源。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敕?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所谓“经济”即指本于儒家的经世济民)。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整理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1. (1) 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范仲淹改革前的社会问题。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改革的根本措施。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建“养老院”,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曾于公元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已被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还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来又开设了“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虽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入院老人的年龄,也放宽到了50岁以上。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洪迈《夷坚甲志》中曾记载,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兴中府,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

    ——《中国古代如何养老:宋代已出现各种养老机构》

    1. (1) 根据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养老院”发展的简要历程,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社会性质和功能。
    2. (2) 根据材料回答宋代主要的养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重视养老的主要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