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记载:“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下图中的( )
①“工商食官” ②盐铁官营 ③均田制 ④市易法
①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②指定洛甫同志(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③常委中再实行适当的分工;
④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下图是廖冰兄创作的时政漫画“‘双十’十愿”中的前“四愿”,该漫画可能创作于()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④浦东的开发
史实 | 结论 | |
① | “司南”的发明 | 标志着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 |
② | 京张铁路通车 | 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
③ | “南优2号”育种成功 |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
④ | 《物种起源》发表 | 标志着人类进入科学时代 |
①国王依旧保留了某些权力 ②国王加对内阁的控制加强
③责任内阁制已经初步形成 ④近代政党制自此确立
下图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
公民平等是某国革命时期的一个主要标记。下图中的女神手里拿着的书应该是( )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领域 | 主要口号 |
经济领域 | 自由放任 |
宗教领域 | 砸烂可耻的东西 |
政治领域 | 自然法则 |
①巴黎公社成立 ②《共产党宣言》发表 ③英国宪章运动 ④第二国际成立
材料一 周代也和商代一样,有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周王直接控制的中央区域(“王畿”),称为“周邦”“有周”“王国”,“周邦”之外的区域被称为“万邦”“庶邦”,当指地方各类政权。
——摘自李晓杰《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隋唐时期之所以强调山川形便原则,是因为隋郡,尤其是唐州比秦郡小了许多,也不可能造成割据。但即使这样,犬牙交错原则在隋唐也没有完全被放弃。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9部在北,4部在南。西晋前期19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一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业作为副业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不断变迁,关于其主要动力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伴随列强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剧烈冲击,成为改变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最强大动力;一种认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社会生活习俗适应工业文明发展的需要,成为其变迁的主要动力;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主动应对挑战的历程,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是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主要动力。
材料一 “自然科学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导致科学团体的建立。166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后欧洲其他国家纷纷建立各自的科学院。科学和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欧洲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欧洲在近现代世界发展史上执牛耳的地位由此而得到确立。”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以往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的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巨大的城市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有可能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有可能使城市生活变得较合意。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一 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文学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唐代推行科举制,使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良好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派等,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况简表
1839 年 | 林则徐组织人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国际法》,其内容后来又被魏源用到《海国图志》一书中 |
1864 年 | 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 |
1912年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 |
1919年 |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 |
材料三 英国革命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