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一)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61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1966年,苏联推行的“新经济体制”中规定: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的设备、工具和仪器。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加强 B . 企业所有权走向多元化 C . 注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D . 开始尝试建立市场经济
  • 2. 伏特加、格瓦斯等传统饮品备受俄罗斯农民喜爱。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苏联曾经实行禁酒政策,但酗酒和自制烧酒现象依然盛行,由此诱发的社会问题依旧突出。30年代,苏联的档案文献中已很少提及手工酿酒问题,农民酒类消费量急剧减少。这一变化反映(    )
    A . 公民道德水平大幅度提升 B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苏联民众 C . 法西斯侵略导致局势紧张 D . 经济政策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 3. (2022高三上·兰州月考)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 .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 4.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増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 . 重视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 B . 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 C . 意识到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D . 改变了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
  • 5.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 . 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 . 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 . 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 . 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 6. 下表是二战后初期苏联对外贸易(单位:百万美元)表。这一现象表明二战后初期(    )

    时间

    对象国

    1946年

    1947年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马歇尔计划参加国(不含西德)

    78

    94

    88

    145

    苏联圈欧洲国家

    215

    225

    240

    219

    美国

    101

    422

    77

    166

    A . 苏联依靠西方恢复本国经济 B . 西方国家持续扩大对苏贸易 C . 东西方分裂的格局日益明显 D . 美苏间的贸易关系趋于恶化
  • 7. 图为1918年,苏俄著名诗人别德内伊关于反对富农的漫画。图中的字是“打倒”,图下还附有诗句:“怎么对付上帝,怎么对付富农,只有一句话:用刺刀捅进恶魔的肥厚肚皮”。别德内伊的漫画和诗歌反映了苏维埃政权(    )

    A . 反对封建的神学世界观 B . 把富农视为最主要的敌人 C . 歌颂农业集体化的政策 D . 对农村粮食进行垄断统制
  • 8. (2020高一下·济南开学考)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苏联不断充实企业技术、生产、财务计划的内容,增加计划指标,并相应减少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苏联上述举措(    )
    A . 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 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力量 C . 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D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9. 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 . 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 C .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 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
  • 10.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A .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 11. (2021高二上·云南月考)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淀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C . 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D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 12.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 .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 . 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 .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 13. 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了一股“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 )
    A . 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B . 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 C . 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D .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
  • 14. 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会议。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苏联出口(    )
    A . 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 B . 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 C . 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 . 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
  • 15. 斯大林曾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强调“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实际上在苏联工业化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一做法(    )
    A . 导致农业生产关系的长期落后 B . 严重忽视了农民的基本需求 C . 取消自由贸易和商品货币关系 D . 推动大规模的开垦荒地运动
  • 16. 如表是苏俄(联)20世纪2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发展状况

    1922—1923

    工业品价格猛涨,引发市场混乱,触发销售危机

    1924—1926

    农民暴动;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工人不满

    1927—1928

    农产品收购危机

    A . 余粮收集制的扩大导致农民不满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显得步履维艰 C . 农业集体化的确立引发农民暴动 D .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工农受损
  • 17. 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倍多。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 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B . 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 . 扩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 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 18. 下图为苏联1公担稞麦可交换的《物品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 集体农庄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B . 工业发展导致农业严重滞后 C . 农产品低成本制约了价格上涨 D . 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发展的资金
  • 19. 1921—1925年列宁在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行新政。两者相似之处不包括(    )

    A . 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 B . 都在农业、工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C . 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 . 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 20.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上述措施(  )
    A .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 B .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 .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1年3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告农民书》说:“今后,粮食征收制废除,代替它的是对农产品的实物税。实物税会少于粮食征收制的数额。”同年,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提出:在保持土地国有化的前提下,巩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并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苏俄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 22. 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1. (1) 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回答中国革命第一步的任务是什么?并指出为实现这一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到的正确道路的答案及结果。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