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人教版 /必修五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说“木叶”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93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 陆厥(jué)    招徕(lái)   橘颂(jú)   B . 寒砧(zhēn)  涔阳(qīn)   锭药(dìng) C . 窸窣(cui)   曙光(shǔ)   号咷(táo) D . 亭皋(gāo)  竹筌(quán)  干燥(cao)
  • 2. (2021高二上·景东月考) 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 明月皎皎   红花灼灼  细雨蒙蒙   风度翩翩 B . 北风萧萧   炊烟袅袅  红日冉冉   红尘滚滚 C . 奥妙无穷   丰富多彩  晴空爽朗   游子漂泊 D . 文意棉密   情意缠绵  文字洗练   诗句精彩
  •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家发现,用某些细菌产生的蛋白质作的模板,能将纳米微粒_________成秩序井然的结构。

    ②奥委会的规模和成本必须压缩,以便这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盛会能_________健康发展下去。

    ③朝鲜半岛南北卓有成效的互访,促进了双方关系的_________,进而走向合作。

    A . 组建  继续  和解 B . 组装  继续  缓和 C . 组建  持续  缓和 D . 组装  持续  缓和
  • 4. 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B . 英国选手接连刷新世界纪录,使一向独霸短跑比赛的美国人黯然失色 C . 中央电视台的“开心一刻”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时,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D . 千姿万态、造型各异的紫砂壶,圆无一相,方非一式,真是出神入化
  • 5. 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华航电子有限公司,以人为本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和提高在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B . 如果国家有计划地多生产这类配件,就可以省下许多外汇用以进口国内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C . “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D . 与传统艺术不同,现代书法艺术追求的是视觉艺术性,更注重以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个性。
  • 6. 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个句子是(    )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等是意音字。                    。现在, 绝大部分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为历史陈迹了,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立。

    A . 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 B . 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大都已经销声匿迹 C . 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 . 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 7. 下列对加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祖国广为传诵 B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都很熟习的诗句。 C . 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失言 D . 魅力几乎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然而魅力却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
  • 8.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明显了。 B . 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C . 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D . 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了。
  •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 .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 . 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 . 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 ,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1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 . 启示 钟爱 奥秘 B . 启发 钟爱 奥妙 C . 启发 喜爱 奥秘 D . 启示 喜爱 奥妙
  • 11.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 . 姚雪垠同志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 . 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 . 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 12. (2018高二上·淮北期末) 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 .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 13. 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 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 . 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 . 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 . 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 14. 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 . 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 . 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 . 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 . 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 15. 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 . 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 . (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 . 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二、填空题
三、阅读题
  • 2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2的个艺术特征。

    1. (1) 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


    2. (2) 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


    3. (3) 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

    4. (4)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


    5. (5) 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