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B | C | D |
《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能“止咳逆上气” | 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 | 易拉罐主要成分是金属铝 | 贴有该标志的物品是可回收物 |
古代中国人已用麻黄治疗咳嗽 | 用于杀菌消毒和衣物的洗涤漂白 | 不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将其溶解 | 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均可回收 |
A | B | C | D |
钢闸门容易被腐蚀 | a、b均为惰性电极,b极反应是:O+4OH﹣﹣4e﹣=2H2O | 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 后,乙池溶液的总质量增加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浓盐酸后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液 | 溶液变蓝 | Cl2具有氧化性 |
B | 向亚硫酸钠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 | 溴水褪色 | SO2具漂白性 |
C | 向蔗糖溶液中加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 | 溶液变蓝 | 蔗糖水解产物没有还原性 |
D | 无水乙醇与浓硫酸共热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溶液褪色 | 乙烯可被化酸性高锰酸钾氧化 |
已知:①
②C能发生银镜反应;
③J是一种酯,分子中除苯环外还含有一个五元环
回答下列问题:
①核磁共振氢谱有4组峰 ②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已知:Fe2O3(s)+3CO(g)═2Fe(s)+3CO2(g)△H1=﹣25kJ•mol﹣1①
3Fe2O3(s)+CO(g)═2Fe3O4(s)+CO2(g)△H2=﹣47kJ•mol﹣1②
Fe3O4(s)+CO(g)═3FeO(s)+CO2(g)△H3=+19kJ•mol﹣1③
①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在纳米钴的催化作用下,肼可以发生分解反应3N2H4(g) N2(g)+4NH3(g)
保持温度不变,向容积固定的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肼,下列描述能够说明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 N2的同时,生成4molNH3
c.N2H4和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的状态
d.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如图1所示,其中曲线b表示的是(物质的化学式)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抑制肼的分解,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任写一种).
①a极为(填“阴”“阳”)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②简述该装置能吸收SO2的原理:.
①气体A中的大气污染物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吸收.
a.浓H2SO4 b.稀HNO3 c.NaOH溶液
②用稀HNO3浸泡熔渣B,取少量所得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呈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熔渣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①写出Cu溶于稀H2SO4和H2O2混合液的离子方程式:.
②写出Cl2将Z氧化为K2EO4的化学方程式:.
③对于0.1mol•L﹣1 CuSO4溶液,正确的是.
A、常温下,pH>7
B、c(Cu2+)>c(SO42﹣)>c(H+)>c(OH﹣)
C、c(H+)+2c(Cu2+)=2c(SO42﹣)+c(OH﹣)
实验 | 向试管中加入2mL溶液 | 实验现象 |
实验Ⅰ:0.5mol/LCuCl2溶液 | 15s:大量气泡且有红色物质析出 60s:反应进一步加快且反应剧烈放热,液体几乎沸腾 120s:铝片反应完,试管中析出大量蓬松的红色物质 | |
实验Ⅱ:0.5mol/LCuSO4溶液 | 15s 无明显现象 60s:铝片表面有极少气泡 120s:有少量气泡溢出,铝片边缘有很少红色物质生成 |
①实验Ⅰ中生成红色物质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经检验实验Ⅰ中产生的气体为氢气,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中存在H+的原因:
③请写出60s后反应进一步加快可能的原因(写出两条)
实验Ⅱ反应明显比实验Ⅰ缓慢,说明Al与不同的铜盐溶液反应呈现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有:
假设一:SO42﹣对Al与Cu2+的置换反应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假设二:
实验 | 向试管中加入2mL溶液 | 实验现象 |
实验Ⅲ:0.5mol/LCuCl2溶液+1g Na2SO4固体 | 加入 Na2SO4固体后速率几乎不变,仍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物质生成且剧烈放热,铝片反应完全,溶液沸腾 | |
实验Ⅳ:0.5mol/L CuCl2溶液+5g Na2SO4固体 | 加入Na2SO4固体后速率几乎不变,仍有大量气泡产生,红色物质生成且剧烈放热,铝片反应完全,溶液沸腾 | |
实验Ⅴ:0.5mol/LCuSO4溶液+0.02mol NaCl固体 | 未加入 NaCl固体前几乎没现象,加入后,铝片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和红色物质,溶液温度上升至沸腾,铝反应完全 | |
实验Ⅵ:0.5mol/LCuSO4溶液+NH4Cl固体 | 未加入 NH4Cl固体前几乎没现象,加入后,铝片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和红色物质,溶液温度上升至沸腾,铝反应完全 |
实验Ⅵ的设计目的是:
其中,实验Ⅰ与实验Ⅲ、Ⅳ做对比,结论为:
其中,实验Ⅱ与实验Ⅴ、Ⅵ做对比,结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