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襄阳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17-06-05 浏览次数:709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读文章不能断章取义 , 必须联系上下文、背景、作者等多方面因数来看待文章。 B . “江西第一贪”吴志明滥用权力、大肆贪腐,受贿金额高达4732万元,其贪腐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C .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D .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云南鲁甸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   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B . 是否高度重视人居环境,是厦门成为“全球最美20个城市”之一的原因。 C . 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从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D . 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 3. 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有的人脑子天生聪明,可这并不是成才的保证。

    ①荀子说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②方仲永不正是由于不好学而从一个天才成为一个让人遗憾的庸才吗?

    ③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

    ④人不好学,要想成才又从何说起呢?

    ⑤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一个人生命却有限。

    A . ③①②④⑤ B . ②①③④⑤ C . ③①②⑤④ D . ②①③⑤④
二、<b >书写</b>
  • 4.

    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方格中。

    做学问格物至知,勤思索惑然贯通

  • 5. 根据语境,给下面句中划线字注音。

           语文世界风光无限。在这里,我们诗兴勃发,赏气势恢弘的壮美雪景;读傅雷家书,感受动人的犊之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体会杨二嫂辛苦恣的生活;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重拾民族自信心--------这将永远镌刻在学生的心头。

三、<b >语言表达</b>
四、<b >默写</b>
  • 7. 古诗文默写。

    ,梨花落后清明。

    ②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 ,西北望,射天狼。”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

    ④力尽不知热, 。

    ⑤鸡声茅店月, 。

    ⑥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⑦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五、<b >综合性学习</b>
  • 8.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你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可以使你肤淺的思想变得深邃,可以使你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在“全民阅读”的书香氛围中,九年级 (4)班要举办“与好书同行,塑精彩人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全民阅读,请拟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2. (2) 【写读书箴言】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两则读书的名人名言。

    3. (3) 【荐读书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要学思结合,讲究方法。请你代表所在小组同学为大家推荐一种读书方法并简要解释。(学思结合法除外)

    4. (4) 【观点论辩】在探讨中学生应该阅读哪些书用时,同学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它读起来轻松省力,吸收快;还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因为它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对此,你更赞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六、<b >名著导读</b>
  • 9.        班主任王老师得知李明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三国演义》后,打算找他谈话,以达到既保护他的阅读积极性,又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王老师,你怎么说才能让李明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

七、<b >诗歌鉴赏</b>
  • 10.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这首词上片描述,下片前四句描写

    2. (2) 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八、<b >文言文阅读</b>
  • 1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于南中,立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悉以之:       ②严亮卒:

    2. (2)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太宗房玄龄等曰           太守谁(《醉翁亭记》) B . 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 . 立闻亮                    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 . 病而死                    舜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4. (4)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5. (5) 【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

九、<b >现代文阅读</b>
  • 12.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 (1) 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 (2)

      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

      孤独绝望 悚然一惊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3. (3) 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 (4) 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

  • 13.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小题。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

    沈奇岚

           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文章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

    3. (3) 第四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六段中划线词“必须”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 (5) 文章第九段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b >命题作文</b>
  • 14.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记忆中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③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题二: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你会发现:心怀真善美,便萦绕满怀馨香。以真诚之心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真诚是旅途的一盏明灯,让迷惘的人们找到前程;以善良之心待人,你会发现善良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冬季的心灵温暖如春;以美德之心待对待万物,你会发现美德是一种奋进的力量,让青春的生命热血沸腾-----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真善美就会永驻心田。

           请以“发现”为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