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日本学者家永三郎指出:“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学又是扶植近代产业和近代军备的手段,这就自发地倾向于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难免就放任自流。……认识到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所必须的限度内也得学习法律学、经济学等。尽管如此,不符合能够为天皇制国家政治、军事发展服务这一条件的学科仍然难免遭到排斥。”
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进外来先进文化而著称,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没有和传统文化融合,而是以独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会。……对待外来先进文化要么是极端地崇拜,要么是极端地排斥,顽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导致日本现代化初期对旧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彻底。……这种极端态度已经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现代化》
请回答:
材料一保元平治以后,朝纲废弛,兵权终坠武门之手,国为封建之势,人有兵农之别,降至后世,名分皆泯灭,其弊不可胜言。……大政维新后,四民渐得自由之权,此乃平均上下,齐一人权之道,亦即兵农合一之基也。于是,兵非从前之士,民非从前之民,均为皇国一般之民,报国之道本无其别。
——(日)由井正臣《日本近代思想大系》
材料二第732条户主的亲属且在其家者及其配偶,谓之家族。
第749条指定家族成员的居住地点;家族成员不得违反户主之意而自己决定其住所;若不服指定,户主可免除对该成员的抚养义务,直至使其离籍。
第750条家族成员的婚姻和有关实行收养等事宜,要经户主允许,否则可使其离籍并拒绝其复籍。
——1898年《明治民法》
材料三子敬感父母乃人情自然的流露,忠孝之大义乃发自此至情。……我国以家族制度为基础,举国成一大家族,皇室乃我等宗家,我国民以子对父母之敬爱之情崇敬万世一系之皇位,是以忠孝一致不相分,……忠孝一致实乃我国体之特色。
——(日)唐泽富太郎《教科书的历史》
材料四谈近代化,仅强调工业化和经济近代化是不够的,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近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近代人格、近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李卓《日本近现代社会史》
请回答:
材料一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界”的感慨……因而最终他们“无所畏惧的放弃了自己的喜好,吸纳了外国的文明”。
——吴延谬《日本史》
材料二(日本明治政策)改变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是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的模式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国)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在同样地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少。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材料一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金额(日圆) | 利率 | |
武士(1874—1876年) | 16,565,000 | 8% |
大名(1877年) | 31,412,405 | 5% |
大名和武士(1877年) | 108,242,785 | 7% |
神主(1877年) | 334,050 | 8% |
材料二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
——加藤弘之《邻草》
材料三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
——汤重南等主编《日本帝国的兴亡》
请回答:(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
答案:影响:经济上获得补偿;但丧失对土地和人民的管辖权;失去封建特权地位。
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标没有实现的原因。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石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用人》
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实施义务初等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大批外国教育家来到日本创办学校和大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新学校任教。……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诫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材料三康有为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在广东南海主持万木草堂时,他所培养的学生“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
——摘编自张玉山《论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的人才观》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