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4第九单元第一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新时间:2016-01-27 浏览次数:960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894年10月,日军占领旅顺。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被日军的扫帚把所打碎。该漫画(  )

    ①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

    ②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③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

    ④必将激起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复仇情绪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 19世纪,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 . 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 . 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 . 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 3.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准各省广开民厂”的主要目的是(  )

    A . 洋务运动的刺激 B . 民族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 C . 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D . 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 4.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是(  )
    A . 列强掠夺中国高峰时的产物 B . 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内容 C . 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D . 中国已被肢解的具体表现
  • 5. 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的要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

    A . 为列强商品输出创造平等的条件 B . 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 .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得高额利润 D . 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
  • 6. 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 .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 C . 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 D .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
  • 7.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
    A . 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 . 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 . 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 . 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的调整
  • 8. 20世纪初,清政府曾颁发谕旨:“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由此可推出(  )
    A . 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商政策 B . 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的富强 C . 清政府将实行振兴工商业的政策 D .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发展
  • 9.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

    A . 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 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 C . 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 D . 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
  • 10.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他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  )

    A . 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 B . 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C . 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 D . 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1. 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

    A . 修筑铁路 B . 政治性贷款 C . 开设银行 D . 开设工厂
  • 12.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3.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其目的是( )
    A .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 抵制洋商洋厂 C . 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 D . 挽救民族危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 14. “(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 . 孟买棉纱质优价廉 C .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15. 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 )

    A . 中国的政局变化 B . 资本主义的发展 C . 清政府的态度 D . 中国的自然条件
  • 16.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主要表现在( )
    ①列强扩大资本输出                  
    ②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④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7.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

    A . 工业化的实现 B . 发展资本主义 C . 民族富强 D . 实现民主政治
  • 18.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内因是( )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中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9. 1896年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第七款规定:“此次借款未还时,中国总理海关事务应照现今办理之法办理。”这反映出( )
    A . 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B . 清政府的借款建立在出卖主权基础上 C . 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D . 清政府向列强大举借款完全是被迫的
  • 20.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 . 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 . 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 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还在李鸿章赴日本谈判《马关条约》之前,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就让英国金融界做好充当中国债主的准备。他还得意地说:“(中国)对日赔款如交我筹措,恐怕除了海关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职权交到我手中。”果然,在《马关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先通过赫德交涉向英国银行借款。俄、德、法听到这个消息,也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借款。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只好答应向这几个国家都借款。

    材料二             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

    时间

    债主

    借款额

    年息

    折扣

    年限

    1895年

    俄、法银行团

    4亿法郎

    4厘

    94

    36

    1896年

    英、德银行团

    1 600万英镑

    5厘

    94

    36

    1898年

    英、德银行团

    1 600万英镑

    4.5厘

    83

    45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为什么大量举借外债?西方列强为什么争相对华贷款?
    2. (2) 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向俄、法、英、德借款有何特点?
    3. (3)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末中国的借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企业

    时间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

    战争前

    商办

    53

    4 704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 208

    77.6%

    甲午

    战争后

    商办

    63

    12 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 345

    30%

    材料二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金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三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机器磨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停止。

    1. (1) 材料一不同时期中国近代企业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实行,如

    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材料二 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权利。”“振兴商

    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权利。”

    材料三 “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

    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

    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忧。”

                                                      ——《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1. (1) 从材料一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这种政策变化有何成效?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3. (3) 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

    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 (2) 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侵略权益?与前者相比,为什么说它更具危害性?
    3. (3) 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