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苏教版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 /相信未来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相信未来》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5-12-08 浏览次数:6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诗句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B .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C .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D . 当/我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 2. 下列诗节的朗读提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努力”读时语音要重,读得庄重一点。 B . 朋友 , 坚定地相信未来吧——“朋友”语气要亲切、自然。 C .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战胜死亡”读出疲惫和伤感。 D .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相信”“热爱”要读得响亮饱满,激情昂扬。
  • 3. 下列对《相信未来》诗歌片段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A .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 .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 .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 . 鲜花——收获的果实          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 4. 下列对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嚎叫中隐藏的内涵。(《像山那样思考》) (作者用委婉含蓄的笔调告诫人们,人生的智慧往往可以从自然中获取启示,狼的嚎叫展示的是生命的一种狂野与活力,这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 B .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最后的常春藤叶》) (“杰作”在这里不仅因为这片叶子画得逼真,更因为这片叶子给予了病人“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情谊,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 C .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江南的冬景》) (作者没有对雪景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包含的意蕴十分丰富。) D .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未来》) (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将现实的残酷、诗人的无助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和理想糅在一起,表达了绝望中诞生的信念,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 5. 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是说“固执”能够战胜失望,“美丽的雪花”暗含冬天来了,春天不再遥远的希冀,表现了作者坚定地相信未来的情感。(《相信未来》) B . “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重复“法语”一词,写出了作者身处法语环境的极度烦闷,并将之比喻成一座监狱,表现了作者在异国“失语”的苦闷孤独。(《我心归去》) C . “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把“晨霜”形象地比作“黑女脸上的脂粉”,描写出江南冬天晨霜白、多、厚的特点。(《江南的冬景》) D . “‘念终始典于学’”。“念终始典于学”, 意思是自始自终想着学习,这题词强调的是作为统治者或国家的领导人,要高度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来教化民众,化民成俗。(林损)
  • 6.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文学体裁分类中人们常常采用“四分法”,即将文学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类。 B . 词,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中国古代的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C . 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就是作 家笔下的外部世界。二者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诗词中的“意境”。 D . 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热烈的情感。《致青年公民》与《相信未来》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新诗。
  •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 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B . 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不仅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楚辞,而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C . 民歌的具体内容由于时代、民族、地区等的不同而各异,但都表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D . 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直抒胸臆,以意为主;形散神聚,博而不杂。但与一般散文相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更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
  • 8.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六月,我们看海去》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企盼与渴望。 B . 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 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C . 《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趾高气扬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而“万类”的自由与被压迫人民的不自由则是暗比。 D . 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是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是照亮生活希望和美好未来的启明星。诗人郭小川的诗作《致青年公民》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激越的时代特征,以极大的号召力,勉励青年人积极投身到水深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自己最富有的人生。
  • 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十六七岁的青年朋友们,应该       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生命,         人生梦想,实现精神成长。

        ②《致青年公民》这首诗,恰似那       的露珠,       着时代的光辉,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

    A . 珍惜  编织  明亮  折射 B . 珍惜  编写  晶莹  反射 C . 珍爱  编写  明亮  反射 D . 珍爱  编织  晶莹  折射
  • 10.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 凄婉    寂寥    嬉戏    座标 B . 潮讽    瞳孔    吝啬    浑浊 C . 明澈    峥嵘    扉页    翱翔 D . 散漫   金璧辉煌   旷野  旷野
  • 11. 下列字形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 葡萄   匍匐   哺育   捕风捉影 B . 署名   部署   曙光   黯然消魂 C . 惆怅   膨涨   账簿   为虎作伥 D . 讽谏   晓岚   急燥   民生凋敝
  • 12.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 .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 . 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 . 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 .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 13.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 . 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 . 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二、阅读理解。
  • 1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诗人食指:我这样写歌

    李翚 庄劲扬

        “我就是喜欢写诗,就是写了几首当时那个环境下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诗”。2009年10月食指在中国诗坛第一次专门为他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作了这样的一个开场白,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不要用“大师”、“英雄”、“先驱”这样的词句来界定他。

    研讨会期间,食指大多时候都是低着头默默地聆听、记录,只是偶尔对专家们坦诚地对他的诗做出“文本还不够精美”、“部分诗歌在语言的美感方面还欠火候”这样的评价时,抬起头来频频点头。在历时近3个小时的研讨会结束时,主持人请他再次致辞,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朗诵了他的诗作《我这样写歌》:“这首小诗完成的一刻/结束了一切精神的折磨/别人以为是不修边幅/其实我早已失魂落魄/……一个人承受心灵的寂寞/年年如此,日月如梭/远离名利,远离污浊/就这样在僻静荒凉的一角/我写我心中想唱的歌”……

    诗人喜欢朗诵。南京大学的文学评论家傅元峰副教授说,食指是那种能背下自己所有诗的人。食指点头,“这都是我呕心沥血的作品”。

    食指在诗作《世纪末的中国诗人》中说自己是“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不过,如果不是因为中考失利,他很可能成为一名天文学家。“都是5分的特优生,居然没考上,只好学文了。”

         “我是从一些批判文章里偷学的”,食指有些狡黠地笑着谈到了他的诗艺学习之道。

         “ 文革”期间,几乎读不到什么书了,诗歌也都是政治口号语体。但食指却找到了自己的源泉。他从《文学评论》里读到了那些作为批判对象的外国诗歌,虽然大多只是片段,他也觉得太美了。

    食指偷学的第二个源泉是刘白羽的藏书。当时刘白羽已经被造反派打倒,书房被查封,里面有很多国外的诗歌集,食指就和伙伴们从天窗翻进去“借”书来翻阅。

          第三个源泉是当时能够公开出版的国外近代诗人的诗歌,普希金、拜伦、马雅可夫斯基等等,他都阅读吸收。

    而让食指感到尤为幸运的是在写诗的起步阶段得到了“高人指点”,这“高人”就是何其芳。何其芳是最早一批被打倒的“走资派”、“黑帮分子”,当时已很少有人敢去家里看望他。食指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他的诗,很仰慕他。食指回忆那天去何其芳家的情形时说,那是1967年夏天的一天,我穿一条短裤,一件背心,像小孩一样。何其芳的女儿何京颉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他们谈了很长时间,虽然当时郭路生只是个十八九岁的小青年,可父亲没有把他        当成是小孩子,而视他为同辈人,与他滔滔不绝地谈着新诗的创作、发展,诗歌的韵律、语言等等,对郭路生所提的问题也一一做了认真细致的解答。”

           从那以后,食指就经常带着自己的诗歌去何其芳家向他请教。他说,“何其芳把我引向了正道”。遗憾的是,不久何其芳就离开北京,而食指也于           1968年12月下乡去了……

          1966年——1969年,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阶段,“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论调甚嚣尘上,一派“全面内战”之势。食指却在这几年里完成了他“最为辉煌的青春期创作”,大部分代表作都是这几年写的,诗人林莽认为食指的这些作品“是对那些心灵命题的记录与回答”。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1968年12月作为知青去山西时,在火车上写成的。他写道:“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翻译家戈宝权的女儿戈小丽当时与食指一起下乡到了山西杏花村,她在回忆文章中说 “一次他朗诵《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当时的两个女生还没听完就跑出厨房,站在黑夜中放声大哭。”食指的诗很快就传遍了全国有知青插队的地方。

        食指觉得幸运的是,那时大家的注意力都只集中在他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上,而没有完全解读他的那两篇长诗《鱼儿三部曲》和    《海洋三部曲》。按那时的标准,这两首才是真正的“反动”诗,都直接指向了“文革”与红卫兵。

      “幸好我的诗只是在传抄,而且传到上面的是些短诗,躲过一劫”,食指这样说。

            1973年,在青春还在奔放地燃烧时,诗人却在理想幻灭爱情受挫的打击下精神抑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从这一年第一次住进北京第三福利医院,直到2002年,食指在这家精神病疗养院断断续续住了12年。

            即使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食指仍然坚持思考,坚持写诗。“我知道进福利院是一种沉稳,于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

           ​2002年他从福利院走了出来,有了新的家庭,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删改)

    1. (1) 从研讨会期间的言行,可以看出食指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 (2) 在中考失利选择学文后,哪些因素使得食指一步步到达创作的巅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3) 诗人的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做诗人如此,做人亦应如此。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1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相信未来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注:本诗创作于1968年。

    1. (1) 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当时环境的险恶,请简要分析? 

    2. (2)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笔体写下”,他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