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2017) /第三单元 红色经典 /*我的“自白”书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自白书》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16-01-11 浏览次数:19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划线的字注音。

  • 2. 查字典填空。

    “拷”字是结构,音序是

  • 3. 查字典填空。

    “魔”字是结构,部首是,音序是

  • 4. 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得胜时所唱的歌。 

    ②掩埋尸体。

  • 5. 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指上面的话。

    ②衰弱。又小又弱。 

  • 6. 请再写出一句表达视死如归、凛然正气的诗。(注明作者)

    作者:

  • 7. 从诗的形式看,《我的“自白书”》是一首


  • 8. 《我的自白书》作者是革命烈士。

  • 9. 《我的自白书》第二节中,“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的意思是:;“乞求”一词刻画了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10. 《我的自白书》标题中“自白书”上的引号表示,“自白书”在诗中的实际含义是:

  • 11.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2010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 . 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 .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 . 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 1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生在世,是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追求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B . 歌曲“最炫民族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 C . “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D . 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 1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他瞒着老师和同学悄悄地把卫生包干区打扫得干干净净。 B . 去年八九月间,香港特区政府对金融巨鳄绍罗什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C . 一行人在总经理的带领下,来到希望小学,给我们的同学送去了一万元现金和一批捐赠物。 D . 作家只有深深的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我们时代的作品。那种离开泥土的天才作家是没有的。
  • 1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迄今在有些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B . 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C . 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 . 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字、电报、电话、广播等传统信息手段相比,具有独特性。
  • 15. 下列对课文《我的自白书》的理解有误的一组(    )。


    A . 《狱中书简》中没有描绘监狱的黑暗与残酷,而是描写了一些美好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说明监狱的生活环境很好,文中的主人公生活得很幸福。 B . 《我的自白书》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献身精神。 C . 《牛虻就义》中对刑士兵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牛虻视死如归,大无畏的革命气概。 D . 《囚歌》《就义诗》《我的“自白”书》三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愿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心声。
  • 16. 下列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 . 《在出狱欢迎会上的演说》是. —民主人士—邹韬奋 B . 《绞刑架下的报告》-- 契克夫-- 捷克作家. C . 《我的自白书》—陈然-- 革命者. D . 《牛虻就义》-- 伏尼契-- 爱尔兰女作家.
  • 17. 给句子划分节奏。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 18. 给句子划分节奏。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 19. 给句子划分节奏。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 20. 给句子划分节奏。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 21. 《我的自白书》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22.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这里的“自白”为什么没有加引号?说明了什么?

  • 23. 《我的自白书》中“魔鬼的宫殿”比喻什么?

二、阅读题
  • 24. 阅读理解。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夕卜,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1. (1) 文中作者肯定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最好用文中语言作答)

    2. (2) 下面是关于本文行文特点和基本结构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 作者在引述古代学者关于读书学规和方法的经验之谈后,接着对其作阐释和评述,并且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 . 引述陆九渊的诗句后,作者只对其中一句作了评述,是因为其他诗句与读书方法和态度无关。 C . 引述——评述——再引述——再评述,如此循环,是本文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D . 本文虽然有三段引述三段评述,结构看似松散,其实是紧凑的,因为有一条读书方法和态度的主线相牵连。
  • 25. 课外阅读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 (1) 写出第一首诗的名字?

    2. (2) 对以上两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零丁洋》是一首七言律诗,四联八句,全诗押的是ing韵;《别云间》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四联八句,押的是an韵。 B . 《过》诗多用对偶句,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和“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对仗极为工整。 C . 《别》诗中“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联点明自己过了三年漂泊的生活,今天又成了囚徒,同时表明自己要像楚人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志。 D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全诗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