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4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 1. (2019九下·永康月考) 1921年胡适的诗歌《希望》:“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因其平易、通俗而广为传唱。这诗与新文化运动内容有直接联系的是(    )
    A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2. (2018九上·宁波月考)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伐战争 B . 遵义会议 C . 西安事变 D . 红军长征
  • 3. (2020九上·浙江月考) 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依次是学习西方的(    )
    A . 军事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 . 军事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C . 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军事技术 D . 政治制度—军事技术—思想文化
  • 4. (2018九上·宁波月考) 小明同学到广州某地参观时,看到了以下场景和图片,你知道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吗?(   )

    黄埔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国民革命军出师前誓师大会

    A . 发动反蒋起义 B . 北伐推翻清政府 C . 第一次国共合作 D . 第二次国共合作
  • 5. (2018九上·宁波月考) 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

    A . 走向共和 B . 军阀割据 C . 君主立宪 D . 国家统一
  • 6. (2018九上·秀洲月考)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下列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    )
    A . 新世纪的曙光 B .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 7. 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道: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后(    )
    A . 柳条湖事件 B . 九一八事变 C . 八一三事变 D . 七七事变
  • 8. (2018九上·宁波月考) “洪荒之力”是近几年出现的流行语之一,意即特别有力支持、有利于促进事物朝着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等。纵观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下列最显示中华民族“洪荒之力”的时间是(   )
    A . 1911年10月10日 B . 1937年7月7日 C . 1945年9月2日 D . 1949年10月1日
  • 9. (2018九上·宁波月考) 观察下图,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亲日派职务

    拒绝和约签字

    A .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B . 青年学生是五四运动的主力 C . 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D .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 10. (2018九上·宁波月考) 1927年,国民革命军开入英租界,收回英租界管理权。由此可见,北伐战争具有以下意义(   )
    A . 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B .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 . 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 D . 沉重打击列强势力
  • 11. (2018九上·宁波月考)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
    A . 中国工农红军 B . 八路军 C . 新四军 D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12. (2018九上·宁波月考)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 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 13. 教育部提出要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样的改变能(    )

    ①增加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时间   ②突显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

    ③更全面诠释中华民族的抗战历程   ④强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4. (2020九上·绍兴月考)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其母校是“思想的试验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新知识的探索者”,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包括 ( )

    ①辛亥革命     ②新文化运动     ③五四运动     ④北伐战争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18九上·宁波月考) 口号、民谣、诗词等往往有着明显的时代气息,具有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民谣、诗词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②孙中山首次提出“振兴中华”

    ③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后分了田      ④“路存与存,路亡与亡”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②③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50分)
  • 16. (2018九上·宁波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1月12日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电影中沈光耀这一角色的原型沈崇诲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投笔从戎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8月19日,沈崇诲奉命轰炸敌舰,最后义无反顾地撞向敌舰,与日本战舰同归于尽。

    材料二:电影《无问西东》中提到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1938年迁至昆明)组建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9年至1940年,日军对昆明进行轰炸封锁,直至美军的“飞虎队”来支援抗日,联大上课才恢复稳定一些。

    材料三:西南联大在云南的8年里,曾掀起过三次从军热潮:第一次是在全面抗战初期,一些同学投笔从戎,坚持对日作战;第二次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部分外文系同学参加征调为协助来华美军担任翻译;第三次是为了配合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不少学生投军。

    1. (1) 简述材料一中沈崇诲殉国时的历史背景。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从军热潮分别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 17. (2018九上·宁波月考) 辛亥革命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大总统誓词            ②武昌起义军胸章         ③《民报》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纲领

    材料三:“民族主义,并非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灭尽满洲民族。……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

    材料四: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1. (1) 材料一中的图片是小明在研究辛亥革命历史时期搜集到的几张图片,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
    2. (2) 材料二这一纲领的制定有何意义?比较材料二,三,分析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3. (3) 材料四中的“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 18. (2018九上·宁波月考) 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西文明相碰撞的历史,正是在西方文明的撞击下,中国近代盛开了进步之花。

    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18年11月,欧洲的第一次分裂给中国创造了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的喜悦,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完成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同时也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1. (1) 请结合共和体制建立后社会时局,简要谈谈“并不足以革新国家”的理解?
    2. (2) 材料一中提及的20世纪初新知识分子 “唤醒国家及人民”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3. (3) 材料二中提及的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的是指哪一历史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该历史事件作为“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怎么理解的?
  • 19. (2018九上·宁波月考) 20世纪头5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时代,一个希望】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时代,这更是一个孕育希望到收割成果的时代。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举例:孕育——北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严惩亲日卖国贼曹汝霖等人,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二:【一个民族,一条战线】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这两个党有过 “握手”与“交手”。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材料三: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

    1. (1) 一个政党的奋斗历程,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根据地图,仿效例子,联系发生在“诞生”、“成熟”地点的历史事件,说说这个政党是如何改变民族命运的?
    2. (2) 1927—1936年国共关系史告诉我们国共两党“分则两伤”,请结合有关史实说说你对分和伤的认识。
    3. (3) 从材料三中你得到怎样的感悟?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哪些宝贵的论断和思想?
  • 20. (2018九上·宁波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材料二:九(1)班黄鹏制作的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年代尺。

    材料三: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缺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经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的胜利》

    1. (1) 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 (2) 请你把图中的①、②对应的重大事件填写完整?并分别简要说明其影响?
    3. (3) 列举两个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日本帝国主义是个“万恶的敌人”;你认同社论中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根本原因的分析吗?请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