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2018) /旧版资料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同步...

更新时间:2016-01-13 浏览次数:3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 1.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技术”是的意思。

  • 2.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此书是中国之一、清末之一。

  • 3. 给下文加下划线字拼音

        刘 

  • 4. 下列加线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运(è)           然(cuò)      心旷神(yí) B . 酿(yùn) 色(dài)        获益浅(fĕi) C . 戏(xī)     主(zhăi)        春秋实(huá) D . (suò)   枯(hé)         盘卧龙(qiú)
  • 5. 读《<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按课文填空。

    “无论是写人写景,作家都不肯用,总想 新词,作实的,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了。”

  • 6. 《<老残游记>的文学技术》,本文中的“套语烂调”一词与现在常用的一词意思相同;“描画”即的意思;“前无古人”的意思是

  • 7. 关联词填空

    这也就是说,人要有个性的差别,景物要有个性的差别,我们不能实地观察这种差别,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


  • 8. 胡适评价《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原因是


  • 9. 胡适评价《老残游记》描写的特点运用的方法是


  • 10. 《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技术”(   )。

    A . 叙述 B . 描写 C . 议论  D . 抒情
  • 11.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 稀疏    风韵          险象叠生       红灯绿酒 B . 堕落        迷醉        花枝招展       闲情逸志 C . 寥阔       芦篷        轻飞曼舞         芊芊细草 D . 嘹亮       悠谷        抖擞精神         突如其来
  • 1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      的清新。

    ②拾一片树叶,细数      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

    ③从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来到这山清水秀的避暑胜地,我们感到     

    ④今年我校参展的科技小制作有2000多种,形状各异,色彩缤纷,令人     

    A . 珍重      精致        心安理得         目不暇接 B . 珍重      精细        心安理得         应接不暇 C . 珍惜      精致        心旷神怡         目不暇接 D . 珍惜    精细         心旷神怡         应接不暇
  • 13.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我国的文学爱好者无不为之怡然称快。 B . 蓝天、白云,远山的淡紫色的影子,一切都令人心旷神怡。 C . 轻飞曼舞的蝴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D . 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得周围的人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 1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B . 那些制造抢盐风波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C . 通过政府对这座城市的整治,这里的治安好了很多。 D . 临近小考时,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 15.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 . ⑤①②④③ B . ⑤②④③① C . ⑤②④①③ D . ⑤①④②③
二、问题理解
三、课内阅读
  • 24. 《老残游记》最擅长的是描写的技术;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烂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画。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

    ……

     这就是说,不但人有个性的差别,景物也有个性的差别。我们若不能实地观察这种种个性的差别,只能有笼统浮泛的描写,决不能有深刻的描写。不但如此,知道了景物各有个性的差别,我们就应该明白:因袭的词章套语决不够用来描写景物,因为套语总是浮泛的,笼统的,不能表现某地某景的个别性质。我们能了解这段散丈的描写何以远胜那六句五言诗,便可以明白白话文学的真正重要了。


    1. (1) 作者在评价《老残游记》时,发表了怎样的见解?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2. (2) 这段话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阅读
  • 25. 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

    ①去年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提倡“慈爱、俭啬”。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年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现在,多种古籍整理的大工程都在进行中,学习国学和传统文化的热潮仍方兴未艾,学习古代经典,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转变力人们的文化基因,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任重而道远。 (选自《人民日报》,选文有改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2.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B .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句中加点词“嵌”字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学好古代经典的重要性。 C . 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的原因是人们没有学好《道德经》。 D . 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把握好其精髓,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