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第2课时)

更新时间:2019-08-26 浏览次数:269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2018八上·鹿城月考) 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蔗糖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 . 加蔗糖 B . 加水 C . 升温 D . 增大压强
  • 2. 饱和溶液在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
    A . 溶质的质量 B . 溶剂的质量 C . 溶液的质量 D . 溶液、溶质、溶剂的质量均不变
  • 3. 在一定条件下,将5克食盐放进盛有1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沉积有1.4克食盐,此溶液的质量为( )
    A . 15克 B . 16.4克 C . 11.4克 D . 13.6克
  • 4. 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是(   )
    A . 饱和溶液 B . 不饱和溶液 C . 氯化钠浓度升高 D . 氯化钠浓度不变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 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C .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 . 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 6. 要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 、蒸发水分 B . 、加入硝酸钾 C . 、降低温度 D . 加入水
  • 7.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1)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 是饱和溶液.

    (2)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 .

二、中档题
  • 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 .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 在一定温度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 将不饱和溶液经过降温或蒸发溶剂或加入溶质都一定会变为饱和溶液
  • 9. 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 恒温蒸发溶剂 B . 降低溶液的温度 C . 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 . 向溶液中加入t℃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 10. 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改变,它与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 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热 B . 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热 C . 有的温度不变,放热和吸热等效 D . 以上说法都有理
  • 11. 在一定温度下,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该溶质,振荡后加入的溶质质量并不减少,则原溶液是溶液;再将该混合物加热,未溶的溶质全部溶解,这说明
  • 12. 饱和溶液是浓溶液,如熟石灰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如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填“一定”、“不一定”)

  • 13. 溶液的浓稀与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1. (1) 不同溶质的溶液饱和,不饱和与浓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稀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是饱和溶液.
    2. (2) 同一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
三、拓展题
  • 14. 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用开水泡了一杯白糖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 . 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 . 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 . 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 . 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 15. 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 B .    C . D .
  • 16. 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 . 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 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 . 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 17. 物质溶于水,在不同条件下溶解的快慢不同。试分析,如果要使得食盐固体溶解于水中,我们通常采用哪些方法加快食盐的溶解?
    1. (1) ;
    2. (2) ;
    3. (3) ;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