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八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

更新时间:2016-02-15 浏览次数:74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学说代表人物。

  • 2. 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困于心衡于虑

  • 3.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革非不坚利也       兵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寡助之至,亲戚之  畔

  • 4.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弟子等合著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与并称“四书”。

  • 5. 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 6. 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标2处)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 7. 解释加线词语:

    民不以封疆之界 :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国不以山溪之险:

  • 8.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A . 正确的道理 B . 作战的规律 C . 施行“仁政” D . 统治的方法
  • 9.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 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 . 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 . 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 10. 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 . 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 .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 11. 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里之城,七里之          爷娘闻女来,出相扶将 B . 多助之                    余人各复延其家 C . 威天下不以革之利          上使外将 D . 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不杀人。
  • 12. 对下面文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 . 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 . 寡助之至,亲戚之(背叛) C . 威天下不以革之利(兵器) D . 天下之所顺(用、靠)
  • 13. 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 以天下之所顺 C .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14.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时/不如地/利 B . 必有/得天时/者矣 C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15. 下列句中加线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 夫以老者之智 D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16. 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 .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 .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 . 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7. 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 .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 18. 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记之 B . 环而攻而不胜         杜少府任蜀州 C . 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曹操比袁绍 D . 择其善者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二、能力提升
三、阅读
  • 24.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 . 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2. (2)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

  • 25. 比较阅读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 (1) .解释文中加线的字。

      革非不尖利也 兵 

      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 

      ④民之矣 信 

    2.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