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 /七年级上册(2016) /第二单元 秋日撷英 /3 山行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山行》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10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攻坚
  • 1. 对《江南春》和《山行》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 . “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 . 在《山行》中,诗人以“枫叶”自比,表达了珍惜生命,老而弥坚的人生态度。 D . 杜牧笔下,无论春秋,大自然都充满了无限生机。所以即便是凌霜的枫叶也比早春二月的鲜花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 2. 对《江南春》和《山行》两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B . 《山行》用一“生”字,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初现,萦绕山梁的情景,化静为动,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C . 《江南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D . 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之作,所写之景虽然不同,却都显得格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 3. 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

    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A . ①孟子       ②刘备        ③欧阳修      ④“三曹” B . ①孔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C . 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苏” D . ①庄子       ②刘备        ③王安石      ④“三曹”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描写了初春西湖春草深深,繁花似锦的迷人景色。 B . 《山市》一文的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C . 莫怀戚在《散步》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想象。最突出的一点是“爱幼”,写出家中三个大人对小辈的疼爱。 D .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奉献着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奉献者高尚的情怀。
  • 5.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是(     )

    A .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B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雁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B . “真美啊!太湖的山水。”她由衷地赞叹。 C .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 D . 《白杨礼赞》 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 7. 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

    A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陶渊明——东晋 B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唐朝 C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D .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龚自珍——明朝
  • 8.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色/逐     奋剂/冲冲     颜悦色/曲高 B . 包/弃     开小/旅费     寡廉耻/屡见不 C . 夫/维     人道/业语     冲直撞/飞来 D . 纲/防     心病/名权     虎离山/陈词滥
  • 9. 下面诗文的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 .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B . 四十而/不惑 C . 孤山寺/北/贾亭西 D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渊明是晋朝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在《饮酒》中描绘了归隐田园之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B . 《雁门太守行》属古体诗,诗中描绘了边塞战斗生活,显得悲壮、惨烈。 C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属于绝句,整首诗清新、自然,运笔细腻传神,勾勒了一幅颇具特色的早春图。 D . 《次北固山下》的颔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 11.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①沿着一条弯曲小道迤逦而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画中。②山青青,水碧碧,雨蒙蒙。③烟雨之中,谁能数清楚山有几多重?④青山绿水,别有洞天。⑤远方,烟雾弥漫,山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仿佛是一幅晕染的山水画一般。⑥近处,青绿的溪水在我们的脚下喁喁私语。⑦眼观之,耳听之,我们觉得仿佛要飘飘然飞起来了。

    A . 第②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小道两边山青水碧、烟雨蒙蒙的美景。 B . 第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烟雨朦胧、层峦叠嶂的特点。 C . 第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画具有朦胧的美感。 D . 第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潺潺流动的特点。
  • 1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列夫·托尔斯泰(1828— 1910),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B . 巴金原名李尧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家》《春》《秋》)等。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C . 《海底两万年》的作者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D . 《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自得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其具有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之一。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以贝多芬为原型的小说。
  • 1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傅雷,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毕生翻译巴尔扎克、伏尔泰等作家的名著,翻译作品达30多部。 B . 胡适,字适之,安徽人。主要著作有新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C .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用毕生精力写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D .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二、按题目要求填空。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 2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何等好啊。大概,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姹紫嫣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可凭借什么去寻觅春天的第一双足迹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边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约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满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勇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的,云雾中的燕山越来越明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样?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然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缕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是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况且还有衰草杂陈呢。如果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数不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衍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片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这一霎间,我好像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

         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哪怕真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 (1) 第5段中的“燕北地寒生草迟”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而“谁知有没有一两株勇于破土而出的小草”一句又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2. (2) 第7段中“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作者为什么要“猛地站起来”?

    3. (3)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原因是什么?

    4. (4)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