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 /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同步训练

更新时间:2016-02-23 浏览次数:57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 . 影响因素不同 B . 起始条件不同 C .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 .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 2.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 . 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 . 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 . 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 . 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 3.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不同于自然演替,也可以相同 B . 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C . 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D . 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 4.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 .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 .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 .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 5.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 6. (2019高二下·泰安月考) 发生在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其生物的演替顺序是(    )


    A . 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 . 原始生命→蓝藻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 . 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 . 种植作物→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 7. 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 . 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 . 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 . 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 . 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 8. (2017高二下·吉安期中) 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 .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 .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 9.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生物进化必然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形成了新的物种 B . 1∶1的性别比例最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 C . 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垂直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都是光照 D . 火山喷发后的演替一般属于初生演替
  • 10.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A .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 .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 . 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 .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 11. (2017高二上·桂林期中)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原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是(    )


    A . 从过量砍伐的森林开始的演替 B . 从火山岩(裸岩)开始的演替 C . 从弃耕荒废的农田开始的演替 D . 从火灾过后的草原开始的演替
  • 12.

    如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 . 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 . 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 . 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 13.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 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次生演替 C . 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慢 D . 火灾过后的森林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 14.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 . 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 . 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 .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 15. (2016高一下·孟津期中)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 .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 .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 . 物种多样性的减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 16.

    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a~b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的斑块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 . 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C .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各种群数量多呈S型增长 D . 演替到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群落类型取决于土壤中植物种子等繁殖体的存留状况
  • 17.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B . 初生演替初期,群落的生产大于呼吸消耗,有机物积累,生物种类增加 C . 火灾后的草原可进行次生演替 D .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18.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 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B . 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C . 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 19.

    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 .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 .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④→⑤过程中,云杉逐渐成为主要物种 D .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二、非选择题
  • 20. 某水库中人工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必须不断投放饵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水库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造成的。


    2. (2)

      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3. (3) 为确定青鱼数量是否达到捕捞标准,常采用法调查其数量。把2千克以上的青鱼捕捞后,余下青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4. (4) 如果该水库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废弃,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 21.

    有人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 (1) 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增长,第5年λ变小的原因是


    2. (2) 该草原在第10年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


    3. (3) 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实验组用的牧草饲喂,对照组用的牧草饲喂

      ③将两组昆虫置于 饲养。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若实验组昆虫生存率对照组,说明此化肥不利于该昆虫的生存;若两组昆虫生存率或实验组对照组,说明此化肥对昆虫没有不利影响。


  • 22.

    被弃耕的农田多年后将演替至顶极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该弃耕农田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这种演替属于


    2. (2) 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至顶极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


  • 23.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上述事例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影响该群落植物垂直结构的非生物因素是


    2. (2) 与北方针叶林相比,影响两地物种丰富度的因素主要有(举两例)。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地区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该动物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往往导致调查结果(填“偏高”或“偏低”)。


  • 24.

    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 (1)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2. (2) 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关系。


    3. (3) 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型增长。


    4. (4) 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 (5) 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降低。


    6. (6) 水稻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会开花。由此可见,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