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岳麓版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瑰宝 /第19课 综合探究---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历史选修六第5单元第19课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步练习题

更新时间:2016-03-04 浏览次数:11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家、民族所包容,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

    A . 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 . 世界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C . 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会走向统一 D . 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 2. 有人认为,全球化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即地方的、多样性的土著文化被同化。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全球化

    A . 带来了高效运作的市场经济体制 B . 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C . 伴随着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D . 给人类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 3. 15-16世纪,随着欧洲人走向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作家日益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力感到自豪,并将其视为他们的文化或宗教传统的优越性。欧洲人还对人类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很多的思考,这有时导致部分欧洲人的一种新的种族意识。这种种族意识

    A . 传播基督教文化 B . 阻碍世界文化的的交流 C . 成为欧洲人的偏见 D . 一直主导世界文化
  • 4. 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    )

    A . 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 . 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 . 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 . 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 5. 按惯例,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照上一张“全家福”。下图为2006年11月19日,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领导人身穿越式传统服装,集体在越南首都河内国家会议中心西岛合影留念。这主要展现出(   )
     

    A . 亚太经合组织内部合作水平不高 B . 承认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 C . 亚太经合组织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织 D . 东南亚国家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发挥着核心作用
  • 6.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于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的重建认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冲突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的保证。……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新形成,并呈现出多种复杂趋势。由此可见,他着重强调 (    )

    A . 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B . 意识形态和经济在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已经不起作用 C .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的关系 D . 世界政治格局正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 7.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了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

    A .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8.

    1996年10月,美联社公布了一条题为“伊朗对风行世界的芭比娃娃的反击”的消息:伊朗按照对伊斯兰女孩的期望生产出萨拉娃娃,欲取代在伊朗流行的芭比娃娃。这主要体现了 (    )

    A . 伊朗与美国全面对抗 B . 东西方审美观的不同 C . 经济全球化中的多元性文化 D . 意识形态差异阻碍文明交流
  • 9.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    )

    A . 内外因辩证观点 B . 西方中心观点 C . 文化全球化观点 D . 文化多元化观点
  • 1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里“新的框架”可以理解为 (    )

    A . 两极格局 B . 单极世界 C . 多极化和多元化 D . “一超多强”
  • 11. 某历史老师在讲解《新航路开辟》一课时,运用多元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符合“文明史观”的是 (    )

    A . 世界各个地区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成为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B . 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C . 加速了不同文明碰撞,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会合交融 D .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 12. “从通商口岸到内地穷乡僻壤,传教士们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教堂、会所,用花言哄骗或钱财收买,诱惑中国人去‘吃教’,皈依他们的上帝——西方殖民主义者。有些教士居然也着起了儒冠儒服,一手握圣经,一手持四书,在布道时发现如听众不愿听基督教,则另讲以孔教,狡猾地借助孔孟之道来兜售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该材料反映出作者研究历史 (    )

    ①侧重意识形态 
    ②侧重文明交往 
    ③强调中外民族冲突 
    ④强调文化多元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13.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 . 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B .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C . 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D . 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
  • 14. 《上海洋场竹枝词》载:“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即ABCD)口头禅……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表明在近代上海 (    )

    ①新式交通工具和报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②思想开放人士比较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③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    
    ④多元化与西方化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5. “civilization”(文明)一词在传统英文写作中本来只能用作单数名词,19世纪开始,英文著作中将“civilization”改作复数。而进入20世纪,“civilization”又开始用作单数。下列对导致“civilization”一词单复数形式变化原因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 19世纪欧洲思想界突破欧洲中心论,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故“civilization”作复数 B . 19世纪前,欧洲和世界各地都不是工业文明,同为农耕文明,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C . 19世纪前,欧洲人认为西方文明之外的国家都是野蛮的,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D .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西方工业文明一统天下,故“civilization”作单数
  • 16.

    下图说明

    A .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 .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 .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 .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 17.

    1993年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对世界未来走向亨廷顿描述如下图,以下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 亨廷顿对世界的未来走向作出了精确的预测 B . 亨廷顿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超过对日本的了解 C . 冷战后文明的冲突确实代替了意识形态冲突 D . 亨廷顿所谓文明冲突论依旧带有冷战的思维
  • 18. 郭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9.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对当代世界秩序这样描述道:“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该书描述的情景开始于

    A . 二战结束后 B . 欧洲共同体建立时期 C . 冷战结束后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时期
  • 20.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价值’与‘理性’、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 (    )

    A . 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 B . 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 C . 历史真相不明,难以评价 D . 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
二、材料分析题
  • 21.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2. (2) 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 22. 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以来,法兰西民族创造出独具魅力、光彩照人的文化,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18世纪的欧洲堪称法国之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为法国启蒙思想家那些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所折服。一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法语热”风靡除了英国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1850年,雨果在追悼某一位文学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材料三:20世纪40、50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法国文化界流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给世人描绘了一幅阴暗的世界画面: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 (1)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新思想”有哪些?分析这些思想当时在欧洲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2. (2) 雨果所追悼的文学家是谁?属于哪种文学流派?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该文学家的作品中,令人感到“惊惶与恐怖”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3. (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出现的背景与20世纪哪些重大事件相关?有人认为,20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崩溃,这一观点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

    4. (4) 20世纪90年代文化全球化加速,请分析其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 23.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除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之外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摘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拿破仑执政后,颁布了宪法,稳定了政局。拿破仑与教皇达成协议,1802年正式实施《政教协议》,恢复宗教信仰自由,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1804年制定《拿破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所有制关系,确保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摘编自赵立冲《伟人与历史—论拿破仑的两重性》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 (1) 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举出具体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在构建法国“软实力”方面的建树及其作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全球化加速的原因。

  • 24. 下列是一组关于文明冲突论的材料。

    材料1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

    ——引自《瞭望》2002年第25期《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材料2

    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首先,这种理论本身就漏洞百出。……如果说文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那么它们必然具有某种凝聚力。然而,它们显然不具有凝聚力。有关文明内部爆发冲突的事例比比皆是。再看一下爱尔兰解放运动,中国—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所有这些有关冲突的事例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看似不同文明之间的许多冲突的复杂性远远不是这种简单的理论所能解释得了的。例如,亨廷顿把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解释成世俗的印度与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然而,世界上1/6的穆斯林生活在印度,其人数超过了巴基斯坦。

    那么,跨越文明的结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9·11"事件后,许多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对华盛顿表示了强有力的同情和支持。36个国家加入了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另外44个国家提供了各种支持和帮助。在阿富汗,北方联盟和许多普什图人与美军并肩作战,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巴基斯坦是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中的一个关键盟国。巴基斯坦的原教旨主义者试图煽起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却可悲地失败了。同样,试图挑起美国人与穆斯林之间的争斗的行动也遭到了人们广泛的抵制。这决不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一种声援。

    ——引自《世界联系》双月刊5—6月《一则得到自我应验的预言》

    材料3

    在信息技术等领域,全球化依然在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全球主义取得了胜利。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消灭地球上的文化差异这一点上,全球化完全失败了。毋庸说在精神和心理方面,人们失去了一体感,开始从过去的传统和文化中寻找自我。这正导致世界陷入不稳定。本来让日常生活中的日历,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都同一化是非常荒谬的。地球并不会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现。特别重要的是人们的记忆。虽然美国通过好莱坞的电影,美元钞票和B—52的力量蛊惑和统治着世界,但是并不能支配人们过去的记忆。

    ——引自《朝日新闻》《消不掉的文化差异》

    请回答

    1. (1) 阅读材料1、2,指出“人类最大分歧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亨廷顿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文明类型之间的全部关系并总结各种冲突的模式,是不全面的。

    2. (2) 材料3中提出的“地球并不因为成为地球村而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一观点。你认为是否正确?说一说你的看法。

    3. (3) 结合所学的知识说明解决国际冲突的根本途径。

  • 25. 人类文明是多元、平等和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主题在于记述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在欧风东渐的历史大潮中,西洋历法逐渐以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人视野和日常生活之中。魏源较早地接受了西方传过来的“地球”和“经纬度”等概念。1877~1882年出使日本的黄遵宪对日本放弃沿用千年之夏历遽然改用阳历的做法颇不认同;十几年后,遍历亚欧美三大洲的黄遵宪,既认同阳历优于中历但又以为历不必改。1896年,开明的知识分子、近代出版家高梦旦从世界大同的国际化视角倡导改历。1897年,在思想界引领风骚的梁启超著文《改用太阳历法议》,大力鼓吹改历。1907年,在日本研修经济学的孟森发表《历法议》,从统计学角度论证阳历之便利,提出改用阳历的主张。民国肇建后历行改历,阳历最终成为全国一体遵行的官方历法。1912年8月,《教育杂志》发表文章,呼吁教育界应承担起引导民众改变旧思想、旧习惯以适应新历法的责任。

    材料三:“文明的发展与借鉴”

    穆罕默德·阿里创办近代工厂

    亚历山大二世司法改革

    明治政府引进西方技术设备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一国两制

    拿破仑《民法典》

    法国1875年宪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1) 据材料一,分析两部史学著作记述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他们这样记述“世界历史”的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晚清到民国西方历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语言表述符合学科用语。】

    3. (3) 阅读上表,从“文明的发展与借鉴”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