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版 /(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同步训练

更新时间:2016-03-07 浏览次数:48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黑格尔和柏格森的观点属于(   )

    A .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C .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 神创论观点
  • 2.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

    A .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B .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 .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 .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3. 2013年8月2日,央行发布的《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下半年在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大原则下,货币政策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这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

    A .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 .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 .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
  • 4. 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与地球“擦肩而过”。陨石坠落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表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5. 下列与“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②伏虎要知虎性③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④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①③
  •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类无法回避和不断探讨的问题。下面漫画所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 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做到一切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③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④
  • 7. 2014年3月29—31日,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抢抓有利天气时机,实施了今年甘肃省首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增雨作业效果明显,实际增加降水约0.36亿吨。这表明( )

    A .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B . 规律是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 . 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 . 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 8. 大家认为,今年以来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稳中向好,实属不易。面对复杂形势,不搞短期刺激,统筹当前长远,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收到积极成效。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制约③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④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
  • 9. 天人关系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家认为,世间万物皆自然所生,人作为自然所生之物应从属于自然、参与自然的演化与发育。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①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 . ①④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10.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与“气者,理之依也”在哲学上的共同点是(   )

    A . 把主观精神当作宇宙本原 B . 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 C . 世界是物质的 D . 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 11.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用胶原蛋白的耳细胞创造出了更自然的活的人工耳;荷兰研究者利用干细胞培养出的肉纤维,做出了第一个完全诞生于培养皿中的人造肉饼。这从一个侧面证明(   )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意识活动有创造性,能依据自己意愿创造新物质

    ③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④意识能动性是人们正确改造客观世界的可靠保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下列与“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昨日去兮,杨柳依依。今日来兮,雨雪纷飞。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④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13.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于2014年7月份发布的名为“水资源短缺与经济风险”的报告中指出,水资源紧缺很可能正在把人类推向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届时经济增长将陷入停滞。该报告看到了(   )

    A .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 . 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C .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 .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 14. 2014·宿州模拟]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可以相互制约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5. 2015·上海八校联考]下列观点中属于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是(   )

    ①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②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 D . ②③④
  • 16. 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②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7. 在西方,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理论,迷惑了很多人。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评价正确的是(   )

    ①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②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③认为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④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8. 对物质、运动、规律三者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世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必然联系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 . B . ①②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9. 唐朝诗人李商隐《谒山》诗云:“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下列观点与该诗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种认识包括(   )

    ①通过肉体感官去感知事物②通过其他各种物质手段和工具的帮助而感知事物③通过理性思维去把握客观事物④感知有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③④
二、综合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宋·陈与义

    白居易和陈与义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

  • 22. 习近平同志在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时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相适应的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扩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根据所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

    1. (1) 我们为什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

    2. (2) 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 23. 当前,极端天气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主流观点认为,极端天气日渐频繁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很明显,人类活动所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挥作用。频繁的极端天气呼唤人类协同行动。选择更科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

  • 24. 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地是小麦种植基地,秸秆消化问题是当地的一大难题,一些农户为图方便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后来,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农户,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 25.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和居民对市场化定价的金融环境也更为适应。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价格形势基本稳定,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微观条件已基本具备。此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主要是考虑到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来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运用有关运动与规律的知识,说明“此次改革没有进一步放开对存款利率的管制”的正确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