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0-01-29 浏览次数:2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sǒng)     退(kuì)    灭(qiān)     锐不可(dǎng) B . (sāi)       见(piē)    惊(hài)      荒(miào) C . (ɡèng)    井(zǎo)    问(jí)       耗(è) D . (shuò)     户(diàn)   怀(miǎn)     无音讯(yǎo)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造旨    帷幕    因地制宜    造形艺术 B . 斟酌    制载    别出心裁    永垂不朽 C . 驻足    湛蓝    张皇失措    精疲力竭 D . 轩榭    伧俗    月明风轻   转弯抹角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C .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 D .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出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者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桂林的仲夏时节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B . 良好的学习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成绩能否提高。 C . 从叙利亚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认为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D . 人的一生约有一半左右的时间都在思考,只不过成功者总在思考有意义的事。
  • 5. 下列文学常识中作者及相关内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弘景——思想家——《答谢中书书》 B . 鲁迅——文学家——《藤野先生》 C . 郦道元——地理学家——《三峡》 D . 吴均——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
  •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的病》既讽刺庸医,也批评封建主义的孝道,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态度。 B . 高尔基根据亲身经历,以娴熟的艺术技巧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从觉醒到成长的艰苦历程。 C . 祥子买到新车遭到流窜的大兵劫掠后,孙侦探的敲诈夺走了他准备第二次买车的积蓄。 D . 保尔·柯察金当过童工,从小就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科托夫斯基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
  • 7. “它的尾巴----实际上就是它的肚腹----系五节相连的状如酒桶的棱柱体,相互间由桶底板连接,形成粗细相通、错落有致的棱状条条,好似一串珍珠。”这段文字是描写(    )
    A . 黑蝎 B . 郎格多克蝎 C . 螳螂 D . 金步甲
  • 8. 研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南国早报记者从广西戏剧院了解到,“地方戏剧进校园”演出活动为公益性演出,目的在于丰富当代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深入了解广西本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目前,“地方戏剧进校园”展演活动已纷纷在各校开展起来。精彩剧目如《戏曲绝活》、彩调经典歌舞剧《刘三姐》片段、彩调传统小戏《探干妹》等陆续呈现,此次活动在我市多所中小学演出五十余场。

        材料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戏曲艺术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方面的独特作用,广西戏剧学院到我市第十八中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文艺演出活动,为学校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受到广泛好评。本次演出活动以壮剧为主,惟妙惟肖的表演、悠扬高亢的歌声让在场的师生们都赞叹不已。活动中还让学生们上台现场体验壮剧教学,让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体验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中华传统艺术,自觉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1. (1) 根据材料一写一则“一句话新闻”,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B . 精彩戏剧在我市多所中小学演出五十余场。 C . “地方戏剧进校园”活动在我市多所中小学开展。 D . “地方戏剧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当代学生的文化生活。
    2. (2) 班级拟开展“我为地方戏剧传承建言献策”活动,以下哪条建议与主题不符(    )
      A . 开展以“做好桂林人,创建文明城”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B . 开设以“地方戏剧展演”为内容的第二课堂。 C . 请戏剧演员进校园指导学生进行戏剧排练。 D . 进剧院观看“地方剧”经典剧目。
  • 9.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坚守本真,绽放生命光彩

        ①面对缺陷,有人认为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获得赏识。而我认为,坚守生命的本真,依靠实力,才能绽放生命光彩。因为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②“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①”,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在任何领域都能展现自我,演绎生命的精彩。“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无需周游于群雄,将自己的品行节操寄予清风,即可闻名遐迩。“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无需巴结权贵,将自己的理想人格托与南山,亦在文坛称杰。他们没有必要改变自己的本真,却凭本真在历史上留下绚丽篇章。

        ③“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在何处都能发挥本领,造福苍生。不管是一贬再贬的苏轼,还是背井离乡的林则徐,他们都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在水患肆虐的江南,还是在风沙肆虐的边疆,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人在,总会有苏堤,总会有水利,总会有黎民百姓苍生的福祉,因此,金子般的人才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被百姓所尊重,都会被历史所记载。

        ④“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这是在人们心中视同真理的思想,于是便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诚然如此。“蓝领专家”孔祥瑞,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了不平凡的光彩,用技术创新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亲身下到稻田,研制出举世无双的超级水稻,为中国以及世界解决了难题;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是金子,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了价值,他们没有因环境的艰难、工作的艰苦而放弃本真,他们是最璀璨夺目的明星。

        ⑤反之,一味地掩饰和造作,只能使自己堕入虚伪的深渊,对人、对己、对社会都不利。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都是盲目借鉴、不懂得珍惜自我价值的典型吗?

        ⑥坚守本真,用实力打造人生,用智慧充实人生。不要羡慕“高床暖枕”的舒适,不要奢求“飞黄腾达”的富贵;而是做一个本分、踏实、勤勉的人。坚守住本真,脚踏实地、默默耕耘,让自我的舞台上绽放出生命至纯至真的光彩!(文/明晓磊,选自《微素材革命·1000则》,有删改。)

    【注释】①诗句出自唐朝虞世南的诗《蝉》,意思是: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 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获得赏识。 B . 坚守生命的本真,才能绽放生命光彩。 C .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D . 做人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耕耘。
    2. (2) 下列论证方法文章第④段没有使用的一项是(    )
      A . 道理论证 B . 举例论证 C . 比喻论证 D . 对比论证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③段都是用名言佳句引出文章的分论点。 B . 第⑤段从反面的角度分析盲目借鉴、不珍惜自我带来的后果,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 C . 第⑥段得出结论,号召人们做一个本分、踏实、勤勉的人,让生命绽放光彩。 D . 文章的结构样式是:“分——总”式。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炊烟远去是故乡

    (作者:郭震海)

        ①炊烟是乡村大地上千年行走的诗行。A那袅袅上升的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是村庄的魂魄,是割不断的情愫,更是忘不掉的乡愁。

        ②“山村炊烟映朝阳,远陌青山绿意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千百年来,炊烟就如虚掩的柴门、亘古的土地一样,被诗人信手拈来入诗,被画家抓几缕入画。赶路人的脚步匆匆,抬起头,远望的目光多会被大山遮挡,但闻烟可识村,炊烟成为乡村最为独特的“胎记”.

        ③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一道皱褶就是一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村庄里的人,曾经三餐靠劈柴烧火,房屋多是随坡就势,高低不同,但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有一个高高凸起的烟囱。

        ④宁静的清晨,在薄雾弥漫中,“吱吱呀呀”的柴门次第打开,炊烟就会从每一家的屋顶上袅袅升腾,此时,整个村庄就笼罩在一层淡淡的烟雾之中。若是远观,青山环绕中,烟雾笼罩的村庄,隐隐约约的树梢和高低错落的屋顶,就如一幅水墨画。可于我而言,一路闻着炊烟长大,既懂得这令人遐想的美,也最晓得生活在这美中的辛苦。

        ⑤在乡村,家家三餐烧火做饭,炊烟就从火塘里发芽,顺着高高挺起的烟囱生发,微风给它施肥,迎风便长成了行走的云。这些俯仰生姿、变幻莫测的“云”相互汇聚,所到之处是一股呛鼻的烟火味儿。日久天长的烟熏火燎,家家屋内四壁皆黑,只有在每年春节时,农人们才会找些旧报纸贴裱,焕发出时日不长的新。

        ⑥乡人四季劈柴,日久烧火。厚实的双手上,烟灰能和肌肤融为一体,就连帮忙的孩童们,小脸蛋上也时常挂着几道烟火的灰。冬天的村庄很冷,取暖靠火炉子或烧柴,整个冬天的村庄烟火味儿不绝。如果落一场雪,就会发现洁白的雪花里,总会夹杂着星星点点的柴灰和煤灰。

        ⑦冬日入山砍柴,对于村庄里的人来说,是必要的劳动。苍茫的山里没有太多枯死后的老树供作柴火,冬眠的小树或灌木就遭了殃。农人砍回这些活着的灌木后,不着急烧,就堆放在房前屋后等风干。所以,在冬日的太行山里,户户房前或屋后,都会有杂乱的柴堆。来年开春,山里被砍掉小树和灌木的地方抽不出新枝,原本美丽的青山就像是患了“白癜风”。

        ⑧这是我关于炊烟的记忆。炊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伴随着乡村的成长,炊烟越过了千年的历史,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也迎来了一代又一代人。山外,现代文明的风来势凶猛,势不可挡,炊烟就如那苦涩的井水、人畜共居一样,正逐渐远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农耕文化的消逝。相反,那些忠厚传家、耕读继世、宽厚仁爱、纯朴敦厚等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彰显,而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故乡则更显诱人。

        ⑨有人担心,炊烟消逝的村庄,乡愁何在?其实,远去了炊烟的村庄,也不会让远归的游子找不到故乡。你看,村中那古老的祠堂还在,那淳朴的村风家风还在,就如儿时母亲哼唱的歌谣一样,村边那条日夜不停歌唱的小河还在,水清得喜人,流淌得比过去更加欢快。

    1. (1) 请说一说第②段引用古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 (2)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我的家乡山西长治被太行、太岳两座大山紧紧地“搂”在怀中。

      ②一道皱褶就是一道沟,一个纹路就是一道岭,数不尽的村庄就如天上的繁星一样,散落在这沟沟岭岭中。

    3. (3) “告别了烧柴的村庄环境更加美丽,炊烟消逝的故乡则更显诱人。”那么,炊烟给乡村带来了哪些环境上的污染?请分点作答。
    4. (4) 生活中,像炊烟这种既是美好的记忆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石碾子磨面、用扁担挑水、看露天电影等。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 1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曩:以往,过去,从前。

    1. (1)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略无处(通“缺”,断缺) B . 引凄异(属于) C . 二人对(饮酒) D . 越钱塘,长江(横渡)
    2. (2) 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 王命急宣           异二者之为 B . 渔者歌曰           温而知新 C . 不能察,必以情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 乙翁欲扶           送杜少府任蜀州
    3.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 12. (2018八上·成都月考) 诗歌鉴赏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 (1)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2) 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示的画面。
  • 13. 默写
    1. (1) 风声一何盛,。(刘桢《赠从弟(其二)》)
    2. (2) 晴川历历汉阳树,。(崔颢《黄鹤楼》)
    3. (3)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4)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5. (5)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6. (6)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 (7)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句子是:
  • 14. 课外阅读积累
    1. (1)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以上文字出自(书名),该书又名《》,作者是美国的(人名),这段文字是作者对(事件)的评价。

    2. (2) 文段: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

      以上文字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名),文中“我”讨厌猫是因为

  • 15. 请用正楷字书写下列文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16.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关于习惯,你有怎么样的经历和体验?

    请以“我的                      习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先把文题补充完整,然后作文;不少于600字;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