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同步试卷

更新时间:2020-03-04 浏览次数:1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括号里。
  • 1. 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 . “贞观之治” B . “乾隆盛世” C . “开元盛世” D . “文景之治”
  • 2. (2017八下·常山月考)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乾隆皇帝庆寿        B .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 .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 .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 3. (2017八下·常山月考) 乾隆帝观看英国 “皇家号”军舰模型后,对沿海官员说:“英国的海船只能在大洋中行驶,如果海岸防守严密,必无计可施。”他的认识说明了(    )

    A . 对英国的海军认识很透彻 B . 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 C . 清朝统治者很有远见 D . 感谢英国送厚重寿礼
  • 4. 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5. 马戛尔尼说:“广东一处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国者必在此间登岸。中国为防御洋人起见,特设重兵镇之……此辈宽衣大袖之兵队,既未受过军事教育,而所用军器又不过刀、枪、弓、矢之属,一旦不幸,洋兵长驱而来,此辈果能抵抗与否?”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军队不能抵抗入侵的洋兵,其主要依据有( )

    ①中国军队战斗力弱

    ②中国军队所用的军器落后

    ③中国政府没有派重兵镇守广东

    ④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②
  • 6. 乾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鼎盛,史称“乾隆盛世”。其主要表现有( )

    ①乾隆中期,中国确立了世界大国地位

    ②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总份额的近1/3

    ③乾隆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达到3亿左右

    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丛书《四书五经》编纂完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7. 下列属于乾隆时期的危机有(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1750年中英差距拉开
    ③官员腐败    ④连年出现文字狱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期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


    A . 禁止对外贸易  B . 实行闭关锁国 C . 加强思想控制 D . 鼓励商业发展
  • 9. 乾隆年间,一个英国使团来到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的国家,而在乾隆眼中,清朝是一个“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天朝上国,造成如此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朝的闭关政策 B . 清政的文化专制 C . 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 D . 乾隆的自夸
  • 10. 以下历史时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是(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清朝
二、简答题。
  • 11. 马戛尔尼使华以失败而告终。1794年9月,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告。假如你是马戛尔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等材料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比较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发展状况。

    比较中英近代前夜历史

    国家

    项目

    清朝前期中国

    英    国

    经济状况

    及文明类型

    政治制度

    外交政策

    思想文化

    军事力量

    综合国力

三、材料分析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 (1)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2. (2) 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说说明清时期隐藏的“危机”。
    3. (3) 明清的危机对我们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借鉴意义。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边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请结合图片说明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圣洁、聪慧。这个形象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手牵欧洲武士,视之为玩物,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1. (1) 图1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什么心态?图2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 (2) 当时中国有位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中国统治者怎样的心理?
    3. (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早期指出:“他们(中国)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到1764年,伏尔泰又说:“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致竞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伏尔泰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 论述题。
  • 14. 材料: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到中国,提出追使进京、开放通商口岸、减少关税、 租用浙江舟山附近-海岛给英国人居住和存货、自由传教等要求。马戛尔尼走了,带着万分的沮丧黯然而去。因为乾隆帝拒绝了英使的要求。因为他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也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

    请完成: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对马戛尔尼的这些要求作出恰当的分析、评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