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单元第5课《孔乙己》同...

更新时间:2020-02-11 浏览次数:209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hēng)    水(chàn)    唐(tǘi) B . (chuò)    出(yǎo)     断(dié) C . 酒(zàn)     门(kǎn)     头(jiàn) D . 包(pú)      笔(yàn)     笑(hōng)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荤菜    颓唐    附和    咸享酒店 B . 格局    蒲包    淀放    兼收并蓄 C . 拭去    门槛    窃书    不屑置辨 D . 监督    绰号    青筋    污人清白
  • 3. 下列各组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价    红    水    头昏脑 B . 罩    囚    统    烟雾罩 C . 面    谐    气    一唱一 D . 子    板    具    大大样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楚逸清不屑置辩 , 道:“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 B . 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C . 这棵杨树栽了两年多了,已有一人多高、手臂般粗细,看来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D .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狭路相逢 , 别提多高兴了。
  •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 .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呐喊。 C . 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 . 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眼前。
  • 6.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B .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 . 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D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
  • 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 晓东对前来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 小明到同学家做客,离开时说:“今日做客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C . 小欧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问道:“奶奶,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D . 下楼时,小龙被别人踩了一脚,生气地说:“你走路不长眼呀,差点把我踩伤了!”
  • 8. 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革命的旗手,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母亲姓鲁,“鲁迅”取“愚鲁而迅达”之意。鲁迅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故事新编》等;散文集《》(原名《》)《》;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 9. 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二、综合题
  • 10. 班级开展“走近鲁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2. (2) “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3. (3) 学习了《孔乙己》之后,王强写了几句感悟,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他修改。

      【甲】《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乙】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长长的一串足迹。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

      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问题,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中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和“”互换位置。

三、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 (1) 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2. (2) 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3. (3) 孔乙己的腿明明不是跌断的,他却说是跌断的,这说明了什么?
    4. (4) 作者对孔乙己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假如你遇到了“孔乙己”,会怎么做?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有删改)

    1. (1) 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2. (2) 文中画线句能否改为“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
    3. (3) 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 (4) 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 13.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小题。

    胡记面馆

    马苏胡

        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③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一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刀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削去面头,左右一甩,身子一仰,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⑦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⑧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⑨“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

        ⑩“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⑪“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⑫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⑬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⑭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⑮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哟,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⑯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⑰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⑱胡良回了老街。

        ⑲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⑳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㉑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㉒“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㉓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选自《齐鲁晚报》,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2. (2) 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4. (4) 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